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是如何給癲癇分類的

傳統中醫著作中, 醫學各家對癲癇病的分類駁雜不一。 籠統概括為一下幾個類別:

第一種分類為:

(1)按病源分:

也就是按照得病的原因對癲癇進行分類。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 是明代方賢的五分法。 他在《奇效良方》一書中, 把癲癇分為風癇、食癇、驚癇、痰癇、飲癇五類。 這種分法對後世醫家影響較大。

(2)按發作時患者發出的叫聲分:

持這種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醫錢乙, 他在《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 根據發作時患者發出的叫聲, 把癲癇病分為五類: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 這種分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如果發作時不發出叫聲, 便不在五類之中了, 可見分法不嚴謹。

(3)接五臟所屬分:

就是看患者發病源于哪一臟器, 也就是說是哪些臟器病變而引起癲癇。 這種分法應是從病理和症狀這個角度考慮的。

這種分法, 明朝醫家魯伯嗣是代表。 他把癲癇分為心癇、肝癇、腎癇、肺癇、脾癇五種, 並附帶說明了發作症狀。 他在《嬰童百問》一書上解釋了他的分法。 面紅、眼睛直、吐舌、咬牙、煩躁不安、氣短的叫心癇;臉和嘴唇發青、眼睛向上看、手腳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癇;臉發黑帶有晦氣、眼睛向上看、嘴裡吐沫、身體僵直如屍的叫腎癇;臉白如土、眼睛發直、象受了驚嚇似的跳動搖頭、嘴裡冒沫的叫肺癇;臉色發黃、眼睛發直、肚子脹、下瀉、四肢僵硬的叫脾癇。

把發作症狀和病理結合起來給癲癇病分類, 基本上可以從中醫典籍上找到理論根據, 也符合中醫的臨床觀察經驗, 確實有獨到之處。 所以, 後世醫家也有人沿襲這種分法的思路, 加以提煉, 提出新的分法。

(4)按陰陽分:

是癲癇分類中最簡潔的一種, 只把癲癇分成陰癇、陽癇兩類。 陰癇屬於虛寒症, 患者體質虛弱, 每次發作時間較長, 發作週期也長。 陽癇屬於實熱症, 一般情況下患者體質比較強壯, 每次發作時間較短, 發作比較頻繁。

第二種分類是第一種分類的具體化:

這個分法的人主張將癲癇分為風、驚、痰、食、虛、瘀、滯七類。 因為這種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 與發作症狀結合, 對治療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而且非常具體。 現將各類癲癇的主要症狀和病因分述如下:

(1)風癇

症狀:臉色發青、發紫、脖子發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眼向上看、肢體僵直、抽搐吐沫。 發作前有頭暈目眩、頭痛、噁心、肢體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陽亢盛, 有痰火, 感受風寒, 閉阻經脈;或肝功失調, 風寒外侵, 肝風內擾, 血虛鬱閉。

(2)驚癇

症狀:突然昏倒、神志喪失、肢體強直、抽搐, 多數發作前驚叫。 輕者神志不清, 神情呆滯, 有無目的行為。

病因:胎兒腹中受驚, 先天膽氣不足, 或出生後暴受驚嚇, 則遇適當條件發病。 因高燒驚厥, 治不及時或未治癒而轉為癲癇。 因肝腎虛弱, 經受突然刺激或長時間強刺激, 受驚發病。

(3)痰癇

症狀:發作時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鳴、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臉色發青、口唇青紫、手腳抽搐、身體僵直,

並伴有異常叫聲。

病因:一是溫熱積久, 灼傷津液, 蓄成痰飲。 二是脾胃虛弱, 運化失職, 積為痰飲, 或由進食生冷油膩過多, 消化不良, 積為痰飲, 遇誘因發為癲癇。

(4)食癇

症狀:臉色發青、脘腹脹滿、腹痛、噁心、嘔吐、大便穢臭或便秘。 發作時兩眼發直、四肢抽搐, 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兒哺乳不節, 傷及脾胃。 二是母乳有問題, 或者含有較強的刺激成分, 如酒精或副作用較強的藥物成分等, 傷及小兒脾胃。 三是常人脾胃虛弱, 飲食不節, 尤其易轉為痰癇。

(5)虛癇

症狀:平素臉色發白或臉色晦黯, 常頭暈目眩、腰酸腿軟, 或肢體乏力、耳鳴、失眠、精神萎靡不振。 發作時突然昏倒、兩眼失神、四肢顫動或抽搐、大小便失禁, 或者神情呆癡,

無行為意識。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 臟器不健, 若生活調理不當, 遇飲食、寒熱、情感等刺激因素發病。 二是久病不愈, 造成肝腎虧虛或脾胃虛弱, 肝腎虧虛導致精血不足, 脾胃虛弱造成運化失職, 飲食聚積生痰, 蒙蔽清竅。 三是外傷、產後失血過多或貧血等因素帶來不足之症。 四是積勞成虛, 不勝外邪。

(6)瘀癇

症狀: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側肢體抽搐、局部肌肉抽動、兩眼直視或向一側斜視, 有時伴有尖叫聲, 有些患者會出現精神症狀, 發作過後體乏無力。

病因:一是腦外傷或是腦血栓等心腦血管病變引起綜合症。 二是部分臟器由於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證, 影響血液迴圈。 三是氣滯脈絡, 造成氣血不暢。

(7)滯癇

症狀:發病前常表現出憂鬱、焦躁、容易生氣乃至發火、胸滿腹脹或者腹痛難忍。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輕者失神、臉色蒼白或蠟黃、目光呆癡、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覺地蠕動。

病因:一為氣滯,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氣難消,肝氣鬱滯,或者氣滯胸膈。二為脾胃失調,多生津液,阻遏氣機。三為腸道不暢,清氣不舉,濁氣難下,或因宿便滯留,津液難通,濁氣上逆。四為經脈阻滯,氣機不暢,甚而導致清竅失養。

第三種分類是現代中醫典籍的分類:

歸納起來有下面幾種:

(1)分為陰癇、陽癇或者實證、虛證兩類。這種分法實際上是繼承了傳統中醫的陰陽兩分法。

(2)把癲癇分成風癇、驚癇、痰癇、食癇、熱癇、瘀癇、虛癇、蟲癇等類,是根據病因來分類的。上述幾類,散見於醫籍中,古代醫家已有論述,只是未加系統概括。現代醫家經過加工整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科學的體系,這其中有醫家獨到的見解,但總體上說來還是對古代醫學思想的繼承。

(3)把癲癇分為肝風痰濁、肝火痰熱、肝腎陰虛、脾胃虛弱四類。這種分法,從肝、脾、腎三髒立論,體現了當前中醫對癲癇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分法。

(7)滯癇

症狀:發病前常表現出憂鬱、焦躁、容易生氣乃至發火、胸滿腹脹或者腹痛難忍。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輕者失神、臉色蒼白或蠟黃、目光呆癡、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覺地蠕動。

病因:一為氣滯,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氣難消,肝氣鬱滯,或者氣滯胸膈。二為脾胃失調,多生津液,阻遏氣機。三為腸道不暢,清氣不舉,濁氣難下,或因宿便滯留,津液難通,濁氣上逆。四為經脈阻滯,氣機不暢,甚而導致清竅失養。

第三種分類是現代中醫典籍的分類:

歸納起來有下面幾種:

(1)分為陰癇、陽癇或者實證、虛證兩類。這種分法實際上是繼承了傳統中醫的陰陽兩分法。

(2)把癲癇分成風癇、驚癇、痰癇、食癇、熱癇、瘀癇、虛癇、蟲癇等類,是根據病因來分類的。上述幾類,散見於醫籍中,古代醫家已有論述,只是未加系統概括。現代醫家經過加工整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科學的體系,這其中有醫家獨到的見解,但總體上說來還是對古代醫學思想的繼承。

(3)把癲癇分為肝風痰濁、肝火痰熱、肝腎陰虛、脾胃虛弱四類。這種分法,從肝、脾、腎三髒立論,體現了當前中醫對癲癇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分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