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中醫診療技術

癲癇是一種由於腦功能異常所導致的慢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驚厥。 發作是腦內神經元群過度放電而引起的陣發性腦功能障礙, 因放電部位與範圍不同而表現症狀不同。 發作範圍可為部分性或全身性;發作形式可為一過性意識障礙、運動性抽搐、感覺異常、自主神經紊亂或精神行為異常等。 小兒癲癇患病率約為3%~6%。

中醫學稱本病為“癇病”, 俗稱“羊癲瘋”。

辨證論治

1.驚癇

[證候] 起病前常有驚嚇史, 發作時驚叫, 吐舌, 急啼, 面色時紅時白, 驚惕不安, 如人將捕之狀, 發作時突然跌倒, 雙目上吊, 搖頭瘛疭,

身背強直或角弓反張。 口噤不開或口開目張。 手足搖動, 扯動不已。 舌苔薄白, 脈象弦滑。

[治法]鎮驚安神。

[方藥] 鎮驚丸加減。 主要藥物:茯神、朱砂、僵蠶、枳殼、全蠍。

適用於驚惕不安的實證。 如膽虛驚悸不眠者, 可用溫膽湯。 如驚癇日久, 發作無常, 驚悸不寐, 脈象無力者, 此心虛血少, 宜服養心湯。 若平時及愈後神疲乏力者, 此正氣虛弱, 可用大補元煎或紫河車丸。

2.風癇

[證候] 發作時神志不清, 眼睛發青, 兩目上視或斜視, 面色紅赤, 手指明顯抽搐, 屈伸如數物狀, 頸項強直。 脈象弦滑, 舌苔白膩。

[治法] 息風定癇。

[方藥] 定癇丸加減。 主要藥物:天麻、菖蒲、全蠍、僵蠶、琥珀、辰砂、茯神、遠志、川貝、膽南星、半夏、竹瀝。 若抽搐頻繁, 可加用止痙散治之, 以加強鎮痙息風之力。

若痰盛喉鳴, 加菖蒲、郁金、法半夏、化痰開竅。

3.痰癇

[證候] 平素體胖多痰, 發作時痰涎壅盛, 喉間痰鳴, 口角流涎, 瞪目直視, 神志模糊, 猶如癡呆, 失神, 面色黃而不華, 手足抽搐不甚明顯。 舌苔白膩, 脈象弦滑。

[治法] 滌痰開竅。

[方藥] 滌痰東加減。 主要藥物:半夏、陳皮、茯苓、甘草、膽南星、竹茹、枳實、菖蒲、人參。 另可加天麻、鉤藤息風鎮驚, 達到化痰滌痰、息風開竅定癇之功。 若痰火壅實, 大便秘結, 可用竹瀝達痰丸攻逐痰火。 抽搐頻繁, 合止痙散治之, 以加強鎮驚息風之力。 若食滯痰結見納差、呃逆、腹脹、大便酸臭可加神曲、麥芽、萊菔子、連翹消積化痰。

4.瘀血癇

[證候] 本證見於有外傷及產傷史的患兒, 發作時頭暈眩僕, 神昏竅閉, 四肢抽搐, 大便堅如羊糞,

形體消瘦, 肌膚枯燥色紫, 面色泛青, 舌紅少津, 可見瘀斑, 脈象細澀。

[治法] 活血化瘀, 通竅定癇。

[方藥] 通竅活血東加減。 主要藥物:川芎、當歸、桃仁、紅花、麝香、老蔥。

以上各種癇證, 若病久不愈, 或患兒體質素虛, 神怯食少, 腰膝酸軟, 脈弱無力者, 則屬肝腎虧損, 氣血耗散, 治宜滋補肝腎, 養心益脾, 可用大補元煎培補肝腎, 補益精氣。 納少運遲, 痰多神倦明顯者, 宜合六君子湯調理脾胃, 以杜生痰之源。 如精神不振, 久而不復, 當大補精血, 益氣養神, 宜常服紫河車丸。

經驗方

1.千金龍膽東加減

[藥物組成] 龍膽草9克, 鉤藤6克, 天麻 6克, 柴胡6克, 黃芩6克, 赤芍6克, 膽南星6克, 遠志6克, 地龍6克, 甘草3克。

[功效] 清肝瀉熱, 祛痰定搐。

[適應證]痰火偏盛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

水煎分早、晚服。

2.柴胡龍骨牡蠣東加減

[藥物組成] 柴胡18克, 黃芩9克, 半夏12克, 芍藥9克, 炙甘草9克, 丹參30克, 桂枝12克, 茯苓12克, 生龍牡18克, 大黃9克, 生薑9克, 大棗10枚。

[功效] 開竅醒神, 鎮痙止搐。

[適應證]風盛夾驚證。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 水煎分早、晚服。

3.朱衣滾痰丸

[藥物組成] 礞石(煆)30克, 沉香15克, 黃芩10克, 大黃30克。

[功效] 豁痰清熱。

[適應證] 痰癇。

[用法用量] 共為細末, 水泛為丸, 朱砂為衣。 用量依年齡而定, 溫開水化服。

4.愈癇丸

[藥物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天麻、全蠍、白僵蠶各10克, 晚蠶沙10克, 麝香0.5克。

[功效] 清肝瀉熱, 祛痰定搐。

[適應證] 豁痰清熱止搐。

[用法用量] 共研細末, 神曲糊製成綠豆大小。 每日3次, 每次一丸。

5.醫癇無雙丸

[藥物組成] 全蠍10克, 天南星30克, 蜈蚣12條, 白礬30克, 生白附子15克,

法半夏60克, 豬牙皂60克, 僵蠶15克, 烏梢蛇30克。 共研細末, 兌入麝香1.8克, 雄黃5克, 以涼開水制為丸。

[功效]息風解痙。

[適應證] 癲癇持續狀態。

[用法用量] 每次口服3克, 每日兩次。

適宜技術

1.敷貼法

將生吳茱萸研末, 加冰片少許, 用凡士林調製成膏, 以膏敷貼穴位。 風癇取神闕, 痰癇取脾俞穴, 驚癇取肝俞穴, 其他癇證取神闕穴, 加肝俞或脾俞。 在此基礎上隨證加穴, 如痰多加豐隆, 熱重加大椎。 每日敷貼12小時, 以晚8時到早8時為佳。 一個月為一個療程, 要求治療12~16個療程。

2.針灸法

(1)體針:發作期取水溝、合谷、十宣、內關、湧泉, 針刺用瀉法;休止期取大椎、神門、心俞、合谷、豐隆, 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隔日一次。 百會、足三裡、手三裡灸治, 各3壯, 隔日一次。

(2)耳針:取胃、皮質下、神門、心。 每次選用3~5穴,留針20~30分鐘,間歇撚針。或埋針3~7天。

3.埋線法

常用穴:大椎、腰奇、鳩尾。備用穴:翳明。每次選用2~3穴,埋入醫用羊腸線,隔20天一次,常用穴和備用穴輪換使用。

4.敷臍法

(1)方法一:芫花(醋浸一日)100克,明雄12克,膽南星20克,白胡椒10克。操作:上藥共為細末,取適量納入臍中,膠布固定,一周換一次。

適用於癲癇卒然抽搐,不省人事,發作頻繁者。

5.國家推廣技術:埋線療法治療癲癇

[療法簡介]採用背部取穴,依次選取大椎、筋縮、腰俞、啞門、大柱、腰奇(腰俞下1寸)、脊中,每次一穴,間隔30天,連續8次為一個療程。選定穴位後,按無菌操作規程,常規消毒。鋪上菌濕巾,以1%利多卡因在穴位兩側或上下約1.5~2釐米處做皮丘,局部麻醉成功後,用彎三角針穿引0號或1號腸線(醫用),從穴位一側進針,穿過穴位,來回牽拉腸線至產生,酸、麻脹感後,將腸線兩端貼皮剪斷,提起皮膚,即可縮入皮下。術畢用無菌紗布包紮一周左右。

[項目特色]醫用腸線埋入穴位中,初起對穴位產生機械性刺激,以後腸線液化、吸收而產生化學性刺激,作用溫和而持久,達到開竅、養心、安神的作用。相當於針灸平補平瀉之法,輔以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收到較好療效。此法方便、實用、安全、見效快,療效較穩定。一般於第一次埋線後即可見效,且背部取穴對勞動、生活影響較小,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每次選用3~5穴,留針20~30分鐘,間歇撚針。或埋針3~7天。

3.埋線法

常用穴:大椎、腰奇、鳩尾。備用穴:翳明。每次選用2~3穴,埋入醫用羊腸線,隔20天一次,常用穴和備用穴輪換使用。

4.敷臍法

(1)方法一:芫花(醋浸一日)100克,明雄12克,膽南星20克,白胡椒10克。操作:上藥共為細末,取適量納入臍中,膠布固定,一周換一次。

適用於癲癇卒然抽搐,不省人事,發作頻繁者。

5.國家推廣技術:埋線療法治療癲癇

[療法簡介]採用背部取穴,依次選取大椎、筋縮、腰俞、啞門、大柱、腰奇(腰俞下1寸)、脊中,每次一穴,間隔30天,連續8次為一個療程。選定穴位後,按無菌操作規程,常規消毒。鋪上菌濕巾,以1%利多卡因在穴位兩側或上下約1.5~2釐米處做皮丘,局部麻醉成功後,用彎三角針穿引0號或1號腸線(醫用),從穴位一側進針,穿過穴位,來回牽拉腸線至產生,酸、麻脹感後,將腸線兩端貼皮剪斷,提起皮膚,即可縮入皮下。術畢用無菌紗布包紮一周左右。

[項目特色]醫用腸線埋入穴位中,初起對穴位產生機械性刺激,以後腸線液化、吸收而產生化學性刺激,作用溫和而持久,達到開竅、養心、安神的作用。相當於針灸平補平瀉之法,輔以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收到較好療效。此法方便、實用、安全、見效快,療效較穩定。一般於第一次埋線後即可見效,且背部取穴對勞動、生活影響較小,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