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因導管的阻塞和狹窄而導致頜下腺逆行性炎症, 常與涎石併發。 也可因其他異物如骨片、麥芒等進入導管所致。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導管阻塞或狹窄, 引起涎液排泄不暢, 口腔細菌逆行感染可造成急性頜下腺炎。
急性頜下腺炎易併發結石, 由於頜下腺導管由後下向前上走行, 因此涎液排泄緩慢, 易於形成結石, 加之導管口暴露在口底區, 逆行感染機會多, 故頜下腺炎常伴有頜下腺導管結石。
臨床表現
1.發熱, 呼吸急促、脈搏增快;頜下、口底區明顯水腫, 舌下皺襞紅腫。 可反復急性發作, 同時可轉向慢性。
2.頜下腺疼痛、壓痛, 導管口發紅, 有膿性分泌物排出;慢性者常有頜下區不適, 或脹痛, 有鹹味分泌物自導管口排出。
3.導管阻塞時, 頜下腺腫大脹痛, 尤其在進酸性飲食後更明顯, 但食後逐漸緩解, 是急性頜下腺炎出現的症狀。
4.頜下腺腫大, 質稍硬, 壓痛, 擠壓頜下腺時, 導管口有鹹味或膿性分泌物排出。
檢查
1.多有慢性炎症病史
頜下區腫大, 境界不清、壓痛, 導管口溢膿, 可伴全身發熱、中性粒細胞及血白細胞計數增高。 2.觸診患者頜下腺導管處有時可及硬的結石, X線攝片有時可發現結石。
診斷
主要根據炎症病史, 進食疼痛與腫大, 擠壓頜下腺有膿性分泌物, 血常規改變等, X線常可發現結石加以診斷。
鑒別診斷
1.慢性頜下腺炎
表現為頜下區腫塊, 有反復腫大的病史。 包塊直徑一般不超過2cm。 頜下腺導管口正常, 無進食後腫大及涎痛症狀。 X線造影攝片檢查為正常頜下腺影像。
2.頜下腺腫瘤
常表現為持續性增大, 一般無炎症表現, 抗炎治療無效。 惡性腫瘤常累及舌神經、舌下神經、面神經下頜緣支引起相應的功能障礙。 頜下腺造影可見占位性病變。
3.急性牙源性頜下蜂窩織炎
與急性頜下腺炎一樣表現為急性炎症, 但無慢性頜下腺炎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口腔有明顯的牙源性病灶。
治療
病原治療, 去除涎石, 行導管擴大術。 常見的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抗生素治療、對症支援療法。 早期輕型急性頜下腺炎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輔助為主;重型急性頜下腺炎以靜脈用藥,
預防
該病常與涎石併發, 因此, 預防的關鍵是注意口腔衛生, 多飲磷化水, 防止涎石形成。 慢性頜下腺炎者, 如反復發作, 療效不佳, 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急性頜下腺炎的注意事項
合理膳食可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營養均衡, 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 葷素搭配, 食物品種多元化, 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 對預防此病也很有幫助。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急性頜下腺炎的相關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