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十歲以上人士易發病
骨性關節炎的特徵是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 骨質丟失, 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及骨的硬化改變。 膝關節是骨性關節炎發生最常見的部位。 而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最常見的人群, 病因如下:
關節的退行性變:隨著年齡的增長, 關節的血液供應減少, 關節軟骨會因營養不良而退變;關節靈活性及柔韌性的下降亦可導致關節軟骨的損傷。
過度負重:引起關節面的勞損;或膝關節內外翻畸形導致肢體生物力線的改變。
外傷:關節內的骨折、半月板的損傷等導致關節軟骨的破壞。
肥胖:體重的增加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呈正比,
遺傳:某些家族的骨性關節炎與染色體上某些基因異常有關。
2潮濕陰冷天氣症狀加重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起病進展緩慢,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活動時膝關節疼痛:休息後減輕, 隨著病情加重, 疼痛發作的頻率與持續時間延長。 另外, 患者時有輕度晨僵症狀、活動後緩解、但持續時間少於30分鐘。 疼痛與晨僵在潮濕、陰冷或雨天天氣會加重。
活動受限:起初感覺關節活動不靈便, 協調性變差, 病情加重時自覺膝關節不穩當、易“閃失”;膝關節活動範圍縮小甚至呈屈曲或內外翻畸形。
膝關節活動時可感覺異常的響聲或骨摩擦音。
出現以上不適的應進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3易和其它疾病混淆
哪些疾病易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混淆呢?馬教授指出有以下幾種: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有外傷史, 膝關節腫痛, 關節間隙壓痛, 可出現“交鎖”現象, 麥氏症陽性, 經檢查可顯示半月板損傷的位置和程度。
髕骨軟化症:多見於女性, 發病漸緩, 表現為髕骨深面疼痛, 屈膝、下跪或下蹲時加重, 髕骨兩側壓痛, 髕骨活動時可有摩擦音(感)。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高峰是30-50歲,
痛風性關節炎:發病急, 疼痛劇烈, 常見於足趾部位, 亦可見於膝關節, 關節紅、腫、熱、痛, 可有尿酸或血尿酸升高;飽食、飲酒, 受涼, 潮濕為其誘因。
4可進行藥物和手術治療
當膝關節出現急性疼痛時, 可選擇藥物治療, 其功效如下:
控制症狀:消炎止痛, 包括口服抗炎藥, 如雙氯芬酸、美洛昔康等;外用抗炎藥雙氯芬酸鈉乳膏等;關節內注射, 如糖皮質激素, 它有較強的抗炎、止痛作用,
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有保護、營養軟骨, 緩解疼痛及潤滑關節的作用。
膝關節出現酸酸痛痛, 不影響日常生活時, 可選擇手術治療。 關節腔清理術, 能清理炎症因數及脫落的游離體, 修整損傷的半月板及關節面;截骨術, 可治膝關節內、外翻畸形;人工關節置換術, 適合於重度骨性關節炎, 嚴重退變及關節功能毀損、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
5注意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
物理治療的同時要結合運動治療,
保持樂觀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 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勞動強度, 保護受累的關節, 肥胖者應減輕體重。
寒冷的天氣, 使用手杖、護膝等保護器具, 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和穩定關節的作用, 外出鍛煉時可適當佩戴護膝等防護用品。
要適度鍛煉, 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 儘量避免跑步、登山、爬樓梯等劇烈運動, 可選擇適當散步, 打太極拳, 避免關節過度的負荷, 受寒要及時用熱水泡腳, 以增強關節血液迴圈, 如病症加重, 要及時就醫。
多見陽光, 均衡飲食, 注意補充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的食品, 如乳製品、豆製品、雞蛋、海帶、魚蝦等,防止骨質疏鬆,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代謝。
開展體育療法,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並非活動越少越好,相反,適當的運動能增強肌肉的力量、改善膝關節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從而緩解膝關節的疼痛、減少可能帶來的關節損傷、防止病情進展。有益的運動包括游泳、散步、腳踏車以及關節抗阻力訓練。不宜進行跳躍式運動、爬山、上下樓梯、長時間蹲坐,避免因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如乳製品、豆製品、雞蛋、海帶、魚蝦等,防止骨質疏鬆,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代謝。
開展體育療法,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並非活動越少越好,相反,適當的運動能增強肌肉的力量、改善膝關節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從而緩解膝關節的疼痛、減少可能帶來的關節損傷、防止病情進展。有益的運動包括游泳、散步、腳踏車以及關節抗阻力訓練。不宜進行跳躍式運動、爬山、上下樓梯、長時間蹲坐,避免因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