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 不同情志變化是不同臟腑精氣不足的反映, 老年人的各種心態變化, 除受相應的社會、家庭因素影響外, 亦和相關臟腑的內在病理變化有關。 故在心理治療的同時, 要注重相關臟腑的藥物調理, 可從以下治療入手:
情緒不穩宜滋腎平肝
一些老年人性格不夠穩定, 情緒容易變化, 表現為主觀自信、急躁易怒、喜怒無常, 或保守、固執。 這固然與自身經歷所形成的某種獨特心理模式有關, 但之所以在老年之後表現尤為突出, 和人老之後腎精日虧, 肝腎兩虛, 陰虛陽亢有關。 肝臟主藏血, 腎主藏精,
情志抑鬱宜健脾疏肝
一些老年人情志變化以抑鬱為主, 常常自卑、自憐、孤獨、憂鬱、換落, 有老朽感, 甚至有死期將至感, 心灰意冷, 怕癌怕病, 猜疑他人。 從中醫角度看, 多為肝鬱脾虛所致。 肝氣鬱滯, 氣機不暢則心情難以暢愉;脾土虛損, 氣血化生不足, 心失所養, 神氣難強, 故一派失魂落魄之象。 脾虛運化失常, 食積極濕滯化生為痰, 痰蒙心竅亦會出現上述心態。 治療宜疏肝理氣, 健脾化痰, 可服用中成藥逍遙丸, 每日早晚各服1閃, 每次6克, 連服30天。
老年人的病態心理, 病情多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