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慢性結腸炎偏方 治法補脾固腸止瀉

這個慢性結腸炎的病症是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的。 否則對這個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那麼, 這個慢性結腸炎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治療的偏方又有什麼?慢性結腸炎的病因是什麼?趕緊來看看吧!

腹痛、腹瀉, 偶爾便帶黏液2年, 伴排便不暢1年為主訴就診。 患者3年來反復出現黏液便, 臍周隱痛, 便前加重, 曾在醫院病未治癒, 近1年稀便加重, 日排便3~4次, 偶爾便帶黏液, 但排便不暢, 每次排便蹲廁10多分鐘仍有排不盡感, 納差, 舌紅苔黃, 脈沉細弦。

辨證

脾虛腸失固攝, 濕滯腑氣壅鬱。

治法

補脾固腸止瀉, 化濕行氣導滯,

擒而固腸, 縱而通滯。

方藥

生曬參10克, 炒白術15克, 乾薑15克, 補骨脂15克, 肉豆蔻10克, 赤石脂30克,訶子20克, 烏梅20克, 黃連8克, 椿根皮15克,枳實30克, 檳榔12克, 炒萊菔子15克, 木香10克, 炙甘草6克。 18劑, 每日1劑, 每服6劑, 停藥2天。

二診

訴臍腹疼痛消失, 大便日1~2次, 無黏液便, 排便通暢, 偶爾因飲食不慎出現稀便, 查結腸鏡報告正常。 舌淡苔白, 脈濡, 上方去赤石脂、訶子、黃連。 7劑, 水煎服, 隔日1劑, 鞏固療效。

慢性結腸炎及腸易激綜合征, 不少患者在某一發病階段可出現大便溏稀, 同時又有排便不暢。 此慢性結腸炎案即是如此。 脾腎虛腸道不固則便稀, 邪氣壅腑氣不降則便滯。

若著眼腹瀉, 用固腸止瀉則便滯更甚;而著眼便滯, 用通導腑氣則泄瀉加重。 處於澀通兩難之時,

沈舒文教授用縱擒宣攝法則, 澀腸與導滯並舉。

組方用理中丸配補骨脂、肉豆蔻、赤石脂、烏梅等澀腸止瀉, 擒而攝之;配枳實、檳榔、炒萊菔子等通導腑氣, 縱而宣之。

他認為便稀與便滯同時出現者多在證候虛實夾雜、正邪交夾的纏綿階段。 一般在疾病早期多濕熱滯腸, 當縱而通導, 扭轉病勢由滯轉通, 不宜擒固;後期脾腎虛弱階段, 正虛而少邪無滯, 腸滑穀流, 當擒而澀腸, 扭轉病勢由通轉固, 不宜縱通, 只有在便稀與便滯同時出現時, 方可擒而固腸與縱而通滯同時並用。

慢性結腸炎的病因

1.病毒性腸炎

病毒性腸炎見於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貓冠狀病毒等引起的腸炎。 在病毒性腸炎中,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

而諾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齡兒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

2.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桿菌最常見, 其次為空腸彎麴菌和沙門菌。

3.真菌性腸炎

真菌性腸炎見組織胞漿菌、藻狀菌、曲黴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腸炎。 真菌性腸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4.寄生蟲性腸

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鉤蟲等引起的腸炎。 寄生蟲引起的腸炎以溶組織內阿米巴較為常見。

結語:通過這裡推薦的幾種能夠有效治療慢性結腸炎的偏方以及這個慢性結腸炎的病因, 相信很多的讀者朋友們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及瞭解吧!那麼, 如果你需要這方面的知識的話!就要在醫師的建議下趕緊用以上的偏方進行治療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