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支氣管擴張的診斷方法

支氣管擴張大多繼發於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後, 患者多有童年麻疹、百日咳或支氣管肺炎等病史。 臨床表現主要為慢性咳嗽、咳大量膿痰和 (或)反復咯血。 近年來隨著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恰當治療, 其發病率有減少趨勢。

支氣管擴張是近端中等大小支氣管因管壁肌肉和彈性成分破壞, 導致支氣管管腔形成異常、不可逆性擴張和變形。 受累部位包括軟骨、肌肉和彈性組織。

本病多為獲得性, 好發于兒童和青年。 大多繼發於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後, 患者常常有童年麻疹、百日咳或支氣管肺炎等病史。

臨床表現主要為慢性咳嗽、咳大量膿痰和 (或)反復咯血。 支氣管擴張依其形狀改變可分為柱狀和囊狀兩種, 亦常混合存在。 胸部平片對診斷支氣管擴張的敏感性較差, 而胸部CT對於診斷支氣管擴張的敏感性較高, 是目前臨床診斷支氣管擴張的主要診斷方法。 下面我們來講解支氣管擴張的胸部CT表現。

病例1

一般情況 患者女性, 43歲, 以“反復咳嗽、咳痰6年, 間斷咯血2年”就診。

查體 體溫 36.8℃, 雙肺可聞及少量濕音, 餘無異常。

胸部CT 檢查示, 右肺多發支氣管擴張, 擴張支氣管為柱狀, 形似軌道, 即“雙軌征”(圖1)。

病例2

一般情況 患者男性, 46歲, 因“反復咳嗽、咳痰10餘年, 發熱2天”就診。

查體 體溫 37.8℃, 雙肺呼吸音粗, 右中下肺可聞及濕音及少量幹音,

餘無異常。

胸部CT 檢查顯示, 右肺多發大小不等有壁環形透亮影, 部分與伴行動脈共同形成“戒指征”(圖2)。

點評

上述病例的影像學表現均為支氣管擴張的胸部CT特徵, 臨床中較常見。 圖1為柱狀擴張, 圖2為柱狀擴張和囊狀擴張的混合表現。 “軌道征”及“戒指征”是支氣管擴張的典型影像學特徵, 有助於支氣管擴張的臨床診斷。 然而, 臨床中支氣管囊狀擴張須與肺囊腫鑒別。 除從病史、症狀鑒別外, 影像學鑒別要點為囊壁厚薄、囊腔大小及病變部位。 肺囊腫囊壁較薄, 周邊多無炎性滲出, 囊腔較大, 多發於肺中外帶。 支氣管擴張囊腔較小, 囊壁較厚, 周邊多有炎性滲出, 多發於肺中內帶。

臨床上本病多表現為咳嗽、咳痰、咯血,

合併感染時可有發熱, 氣道因分泌物阻塞時可有胸悶、呼吸困難等表現。 患者無咯血、感染時的治療主要為體位引流排痰。 合併感染時常須抗生素治療, 通常選用頭孢類、青黴素類和喹諾酮類藥物。 合併咯血時, 根據咯血量選用不同治療手段。 少量咯血時可選用止血藥物, 常用藥為垂體後葉素、普魯卡因等, 大量及反復咯血者常選用介入治療栓塞出血血管。 患者合併氣道阻塞時常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以解除阻塞, 但應注意, 合併咯血時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要謹慎, 以防出血血管因表面血凝塊被吸除而再發咯血。

當患者病變較局限時可選用手術治療, 常可獲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但須術前控制感染。 若患者病變較廣泛、肺功能嚴重下降或合併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患,

則禁忌手術, 此時宜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以預防感染, 促進排痰為原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