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促胃動力藥,中藥西藥哪個好?

臨床實踐表明, 大部分理氣藥都具有促胃腸動力作用, 具體表現在分經歸類對某些臟腑有特殊的功能。 如入肝膽經的中藥有香附、青皮、橘皮、橘核、郁金等;入脾經的有蘇梗、木香、柿蒂等;入大腸小腸經的有枳實、枳殼、大腹皮、厚樸等。 這些理氣藥通過疏肝、利膽、和胃, 皆能促進胃腸動力。 也有一部分中藥是針對某些疾病性質起到促胃腸動力作用。 如溫中散寒的高良姜、廣木香;清熱的黃連、炒山梔、蒲公英、川楝子;芳香化濕的藿香、佩蘭、白豆蔻;養陰生津的石斛、麥冬等。

當人體遭受外部侵襲, 也能引起胃腸動力方面的疾病。

這時, 只要採取祛除外邪的治療方法, 就能恢復胃腸功能。 如寒邪阻遏胃陽, 胃失和降而引起納呆、腹冷, 可用溫中散寒法使寒邪去而胃氣和;熱邪壅滯胃腸, 見嘈雜善饑、口臭便難, 用清熱降氣通腑法可使熱邪去而胃氣恢復正常;寒濕困脾或濕熱蘊阻均可導致脾失健運, 脘腹痞滿, 納呆便溏, 可用苦溫燥濕法, 或理氣健脾法, 或辛開苦降法, 使寒濕、濕熱之邪得以祛除而脾胃健運得和;若胃、膽、腸等腑出現有形或無形結滯, 影響胃腸氣機通暢, 用通下法, 使“腑以通為用”, 結滯除而胃、膽、腸功能得以恢復。

祖國醫學認為,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胃氣宜降、脾氣宜升, 脾胃的升降功能主宰了胃腸動力的平衡。 但脾胃活動還要依賴肝氣的疏泄、膽的通降、腎的溫煦、腸腑的傳導,

才能維持胃腸動力的正常活動。 臨床所見有肝木橫逆脾土, 出現腹痛、腹瀉, 治宜抑肝扶脾;肝氣犯胃, 見兩脅脹痛、噯氣頻作, 治當疏肝理氣和胃;脾胃陽虛, 火不暖土, 五更泄瀉, 見腹冷腸鳴, 應治以溫補脾腎。 以上治法也都能達到改善胃腸動力的作用。

總之, 中藥的促胃腸動力作用, 並不表現在一藥一方之中, 而是根據臨證的病因病機, 確立治則, 再遣方用藥, 既能清除病邪, 調整臟腑陰陽氣機, 又能調節胃腸動力功能, 才能使病人順利康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