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一過後 如何應對寒秋症

十一過後, 意味著天氣真的涼下來了。 在這秋涼時節, 氣溫變化多端, 考驗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有關節疼痛、慢性胃病的朋友尤其要當心。 有關專家提醒, 天涼後注意保暖是首要問題。

“寒秋症”之一:老胃病

飲食以溫、軟、淡、素、鮮為宜

都知道胃病要“三分治, 七分養”, 所以秋涼之後,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 更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 及時添加衣服, 夜晚睡覺應蓋好被褥, 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另外, 胃病患者“秋凍”一定要適度, 不要因受凍而凍出病來。

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 做到定時定量,

少食多餐, 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 從而防止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 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 切忌暴飲暴食, 戒煙禁酒。 另外, 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 最好飯後服用, 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此外, 人的情緒、心態與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 因此, 要注意自我調整心態, 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按壓摩腹有助於預防胃病

立秋後, 受到冷空氣刺激, 胃酸分泌增加, 胃腸可能會發生痙攣性收縮, 抵抗力和適應性也隨之降低。 傳統醫學認為,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 如果防護不當,

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 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 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嚴重者還會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 大家可以嘗試一下下面兩種保健按摩方法:

1.按壓:雙手呈叉腰狀, 兩手大拇指貼於背後(或其餘四指貼到背後), 用掌根在背腰部八穴(位於一、二、三、四骶後孔中, 左右共八穴)做按壓法數次, 直到發熱為止, 每日2-3次。

2.摩腹:坐位, 飯後一小時, 用雙手掌在肚臍周圍沿順時針方向推摩15次。

“寒秋症”之二:頸椎、腰椎疼痛

注意背部保暖, 外出時圍圍巾

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疾病、骨關節病等, 而秋冬季節寒冷的天氣容易使人體血管收縮, 血液迴圈不暢, 從而肌肉容易受到損傷,

導致頸椎、腰椎等部位舊疾的復發。 因此, 保暖是預防疾病發生或復發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患有頸椎病的人, 最好比別人早一點穿上高領衣服, 外出時要圍圍巾, 注意頸部的保暖;患慢性病的老人及體質虛弱者要注意背部的保暖。 中醫認為, 當背部保暖不良時, 則風寒容易從背部入侵而損傷陽氣, 令人生病, 或使舊病復發加重。 因此, “背宜常暖”對老年人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張劍赤建議, 天涼後, 老年人平時穿上一件貼身的棉、毛背心, 晚上睡覺時更要注意腰背保暖, 半夜起床時要注意披上一件厚衣服, 防止因受涼而使腰痛加重。

“蘇東坡操”可防頸椎病

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是辦公一族的通病。 洪昭光指出, 這些病與缺乏運動有關。

每天上午一次, 下午一次, 每次花上5~10分鐘, 做做“蘇東坡操”就能改善。

蘇東坡不僅是個大文學家, 他發明的健身法也造福後代, 後人把他的健身法歸納成兩句話:你拍一, 我拍一, 一直拍到七十七;深呼吸, 下蹲起, 十點十分去看戲。

“你拍一, 我拍一, 一直拍到七十七”有助打開毛細血管, 改善血液迴圈, 從而預防頸椎病。 用雙手交替拍另外一側的頸肩部, 就是左手拍右肩, 右手拍左肩。 一邊拍一邊數數, 直到拍夠七十七下。 當然量可多可少, 重點是拍得有力才有效。

第二句話是“深呼吸, 下蹲起, 十點十分去看戲”。 深呼吸, 特別是腹式呼吸, 除了能增加氧氣吸入量外, 還可以鍛煉橫膈肌, 使胃、肝、脾、腸等得到溫和的按摩, 對改善腸胃功能,

保護內臟都有幫助。

“下蹲起”主要針對的是睡眠不好的人, 每天堅持做, 先是八次十次, 以後再慢慢增加。

“十點十分去看戲”對頸椎也特別好。 雙臂向身體兩側伸開, 和地面平行, 類似鐘錶九點一刻時時針與分針的位置, 然後雙臂同時向十點十分的位置抬起, 再回落到九點一刻的位置。 重複這個動作, 連續做20~30次, 腰肌、背肌、胸肌、頸部肌肉都能得到鍛煉。

什麼叫“去看戲”呢?小時候在農村, 牆很矮, 隔壁在演戲, 你想看戲的話就得把腳踮起來, 伸長脖子。 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鐘, 之後再反復去做, 你會發現, 肩部、上肘、頸部、腳部肌肉都能得到鍛煉。

“寒秋症”之三:“老寒腿”復發

注意膝關節的保健, 運動方式要得當

天涼後, “老寒腿”的毛病很可能會悄悄來到你的身邊。

專家說,人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很大,幾乎承受著全身的重量。人到老年以後,膝關節由於長年的磨損,是最容易老化的。老化後的膝關節往往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造成行動不便。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氣候也有密切關係,天氣一變化,就容易復發。因此,老人到了秋季應特別當心,不要忽視膝關節的防寒保暖;還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做體操等,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貴在持之以恆。

有些老年人經常以半蹲姿勢,做膝關節前後左右搖晃動作進行鍛煉。因半蹲時髕面壓力最大,搖晃則更會加重磨損,致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所以,這種鍛煉方式是不可取的。

防治老寒腿的3個新認識

新認識1:“老寒腿”並非全為老年人

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可能性相對較大,但是目前老寒腿的發病率日趨年輕化,尤其一些年輕女性,寒冷時節依然短裙飄飄,雖美麗卻“凍”人,老寒腿就會主動找上門來。所以在此提醒那些愛美卻忽視了健康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適當的鍛煉,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美麗,讓老寒腿鑽了空子。

新認識2:“老寒腿”治好了並非不會再犯

老寒腿是一種“環境病”,一旦遇上誘發此病的氣象環境——陰濕寒冷,很容易反復發作。所以提醒廣大患者:即使經過治療,病情好轉,甚至症狀完全消失,仍然要注意做好腿部(膝關節最重要)的保暖。

新認識3:“老寒腿”並非哪兒疼就鍛煉哪兒

老寒腿的主要症狀,多為膝關節疼痛,所以有些患者就把鍛煉目標瞄準膝關節,經常以半蹲姿勢作膝關節的前後左右搖晃動作。其實這樣做是不科學的,因為半蹲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最大,搖晃反而加重磨損致使疼痛加重。老寒腿是一種慢性病,適度的體育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如打太極拳、慢跑以及做體操等,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貴在持之以恆。

“寒秋症”之四:下肢發涼

注意下肢保暖,有症狀要及時治療

隨著氣溫的降低,發生下肢動脈缺血的患者逐漸增多。下肢動脈缺血主要表現為下肢發涼、麻木,行走一定距離後下肢疼痛明顯,需要休息一定時間方能繼續行走(即通常所說的間歇性跛行)。周圍血管病專家秦前剛提醒,下肢動脈缺血的病人如不進行有效的治療,後期可出現潰瘍形成,下肢發黑壞死而導致截肢。下肢動脈缺血一般分為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

秦前剛說,引起下肢發涼的疾病有很多種,主要包括急性動脈栓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動脈硬化閉塞症伴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糖尿病足。在自我防護上,第一就是不要讓下肢受涼,也勿熱敷,宜溫水洗浴,以免加重缺血;第二是適度的下肢運動,可促進側迴圈的建立,但不能過度,以免加重缺血;第三是如發生下肢動脈急性缺血,需及時治療。另外,還要注意忌辛辣飲食,禁煙酒。

“寒秋症”之五:傷風感冒

傷風感冒時需對症用藥

中秋過後,一場連綿不斷的秋雨讓氣溫驟降,使得傷風感冒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抵抗力比較弱的老人和孩子。不少人圖省事,感冒後直接到藥店買些藥自己治療。該如何給自己選擇感冒藥呢?

感冒是一種自愈性疾病,輕度感冒者,只要注意休息,飲食清淡,多飲水,多在5~7天左右就可恢復健康。而病情嚴重,症狀明顯的感冒患者則需藥物干預,以免病情加重而出現併發症。對於感冒的治療,絕大多數所採取的是“對症治療”,簡單講就是視患者的症狀來用藥,目的是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常用的藥物包括:解熱鎮痛藥、止咳劑、減輕鼻黏膜充血和化痰劑等。如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可先用解熱鎮痛藥,鼻塞流涕可選用減輕鼻充血藥,過敏者可選用抗組胺藥,咽痛可選用消炎喉片。還可以採用中西藥結合金感欣治療感冒,在快速解決感冒困擾的同時減少了西藥成分對身體產生的毒副作用。原則上治療流感使用抗生素是沒有用的,除非老年人和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出現了繼發性細菌感染的併發症時,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要避免藥物“累計”。有些患者會同時服用幾種感冒藥,應特別注意藥物的累計量。以撲熱息痛為例,一般感冒患者,每天使用撲熱息痛總藥量不應超過兩克;如果病情嚴重,對成年人而言,建議24小時內不超過4克。避免自己所服用的撲熱息痛過量而導致肝損害。不要連續5天服用含撲熱息痛的感冒藥,或在感冒時空腹大劑量服用。

值得提醒的是,12歲以下兒童,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哮喘、青光眼以及排尿困難的前列腺肥大的感冒病人,應慎用含抗組胺藥和對乙醯氨基酚的感冒藥。更應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感冒藥。為了預防秋季感冒,專家建議要注意保持居室的溫度和濕度,多開窗通氣,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在飲食上,適當地多吃一些滋陰的食物。另外,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增強人的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當秋季氣溫降低時,不要驟增或驟減衣物,這樣有利於提高身體對氣溫轉冷的適應力。

專家說,人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很大,幾乎承受著全身的重量。人到老年以後,膝關節由於長年的磨損,是最容易老化的。老化後的膝關節往往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造成行動不便。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氣候也有密切關係,天氣一變化,就容易復發。因此,老人到了秋季應特別當心,不要忽視膝關節的防寒保暖;還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做體操等,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貴在持之以恆。

有些老年人經常以半蹲姿勢,做膝關節前後左右搖晃動作進行鍛煉。因半蹲時髕面壓力最大,搖晃則更會加重磨損,致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所以,這種鍛煉方式是不可取的。

防治老寒腿的3個新認識

新認識1:“老寒腿”並非全為老年人

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可能性相對較大,但是目前老寒腿的發病率日趨年輕化,尤其一些年輕女性,寒冷時節依然短裙飄飄,雖美麗卻“凍”人,老寒腿就會主動找上門來。所以在此提醒那些愛美卻忽視了健康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適當的鍛煉,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美麗,讓老寒腿鑽了空子。

新認識2:“老寒腿”治好了並非不會再犯

老寒腿是一種“環境病”,一旦遇上誘發此病的氣象環境——陰濕寒冷,很容易反復發作。所以提醒廣大患者:即使經過治療,病情好轉,甚至症狀完全消失,仍然要注意做好腿部(膝關節最重要)的保暖。

新認識3:“老寒腿”並非哪兒疼就鍛煉哪兒

老寒腿的主要症狀,多為膝關節疼痛,所以有些患者就把鍛煉目標瞄準膝關節,經常以半蹲姿勢作膝關節的前後左右搖晃動作。其實這樣做是不科學的,因為半蹲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最大,搖晃反而加重磨損致使疼痛加重。老寒腿是一種慢性病,適度的體育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腿部肌肉的力量。如打太極拳、慢跑以及做體操等,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貴在持之以恆。

“寒秋症”之四:下肢發涼

注意下肢保暖,有症狀要及時治療

隨著氣溫的降低,發生下肢動脈缺血的患者逐漸增多。下肢動脈缺血主要表現為下肢發涼、麻木,行走一定距離後下肢疼痛明顯,需要休息一定時間方能繼續行走(即通常所說的間歇性跛行)。周圍血管病專家秦前剛提醒,下肢動脈缺血的病人如不進行有效的治療,後期可出現潰瘍形成,下肢發黑壞死而導致截肢。下肢動脈缺血一般分為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

秦前剛說,引起下肢發涼的疾病有很多種,主要包括急性動脈栓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動脈硬化閉塞症伴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糖尿病足。在自我防護上,第一就是不要讓下肢受涼,也勿熱敷,宜溫水洗浴,以免加重缺血;第二是適度的下肢運動,可促進側迴圈的建立,但不能過度,以免加重缺血;第三是如發生下肢動脈急性缺血,需及時治療。另外,還要注意忌辛辣飲食,禁煙酒。

“寒秋症”之五:傷風感冒

傷風感冒時需對症用藥

中秋過後,一場連綿不斷的秋雨讓氣溫驟降,使得傷風感冒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抵抗力比較弱的老人和孩子。不少人圖省事,感冒後直接到藥店買些藥自己治療。該如何給自己選擇感冒藥呢?

感冒是一種自愈性疾病,輕度感冒者,只要注意休息,飲食清淡,多飲水,多在5~7天左右就可恢復健康。而病情嚴重,症狀明顯的感冒患者則需藥物干預,以免病情加重而出現併發症。對於感冒的治療,絕大多數所採取的是“對症治療”,簡單講就是視患者的症狀來用藥,目的是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常用的藥物包括:解熱鎮痛藥、止咳劑、減輕鼻黏膜充血和化痰劑等。如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可先用解熱鎮痛藥,鼻塞流涕可選用減輕鼻充血藥,過敏者可選用抗組胺藥,咽痛可選用消炎喉片。還可以採用中西藥結合金感欣治療感冒,在快速解決感冒困擾的同時減少了西藥成分對身體產生的毒副作用。原則上治療流感使用抗生素是沒有用的,除非老年人和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出現了繼發性細菌感染的併發症時,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要避免藥物“累計”。有些患者會同時服用幾種感冒藥,應特別注意藥物的累計量。以撲熱息痛為例,一般感冒患者,每天使用撲熱息痛總藥量不應超過兩克;如果病情嚴重,對成年人而言,建議24小時內不超過4克。避免自己所服用的撲熱息痛過量而導致肝損害。不要連續5天服用含撲熱息痛的感冒藥,或在感冒時空腹大劑量服用。

值得提醒的是,12歲以下兒童,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哮喘、青光眼以及排尿困難的前列腺肥大的感冒病人,應慎用含抗組胺藥和對乙醯氨基酚的感冒藥。更應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感冒藥。為了預防秋季感冒,專家建議要注意保持居室的溫度和濕度,多開窗通氣,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在飲食上,適當地多吃一些滋陰的食物。另外,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增強人的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當秋季氣溫降低時,不要驟增或驟減衣物,這樣有利於提高身體對氣溫轉冷的適應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