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裴正學治療高血壓驗案三則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 表現為心、腦、腎靶器官之損害。 有原發和繼發之分, 一般臨床血壓超過140/90mmHg, 即可診斷此病。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屬之“眩暈”“頭痛”範疇。

裴正學認為高血壓肝腎虧虛是本, 瘀血阻絡是標, 本虛而標實是本病之病機特點。 用西醫的觀點看就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對血壓之調節作用減弱和動脈硬化有關。 此病屬腎陰虛者用杞菊地黃東加味, 腎陽虛者用真武湯、苓桂術甘東加味。

病案一

王某, 男, 45歲, 2013年12月28日初診。

患者近三月明顯感覺頭暈眼花, 耳鳴耳聾, 腰膝酸軟, 盜汗乏力,

心煩急躁。 舌紅苔少, 脈沉細。 化驗血脂增高。 血壓:140/90mmHg。

診斷:原發性高血壓。

方藥:杞菊地黃湯、四物二黃鉤加味。

組成: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生地12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丹皮6克, 澤瀉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黃芩10克, 黃連6克, 鉤藤15克。 水煎服, 1日1劑。 服用14劑後血壓下降至120/80mmHg。 頭暈減輕, 食納較差, 原方加陳皮、砂仁各6克, 繼續調理服用。

按:本方杞菊地黃湯滋陰補腎, 加四物湯補血滋陰;黃芩、黃連清熱泄火;鉤藤平肝潛陽而降壓。

裴正學認為肝腎虧虛是本病之關鍵病機, 是形成動脈硬化之基礎。 在本病之發展過程中, 瘀血阻絡伴隨整個病情之始終, 故在治療時常需加入活血化瘀藥。 故滋補肝腎, 活血化瘀是治療本病之大法。

病案二

高某, 女,

48歲, 2013年10月12日初診。

患者近2年不時頭痛頭暈, 耳鳴眼花, 腰膝酸軟, 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 失眠健忘, 心悸氣短, 舌紅苔少, 脈弦細數。 血壓:160/110mmHg。 甘油三酯3.8mmol/L,總膽固醇5.8mmol/L。

診斷:原發性高血壓。

方藥:杞菊地黃湯、冠心二號加味。

組成: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生地12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丹皮6克, 澤瀉10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紅花6克, 降香10克, 丹參20克, 黃連6克, 鉤藤20克, 夏枯草10克。 水煎服, 1日1劑。 患者服用14劑後血壓下降正常。

按:本方為杞菊地黃湯滋補肝腎, 赤芍、川芎、紅花、降香、丹參為冠心二號, 功擅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黃連清心火而燥濕;夏枯草清泄肝熱;鉤藤平肝潛陽。

裴正學認為肝腎陰虧, 陰虛陽亢, 水不涵木, 化火生風, 則肝陽上亢。 《內經》雲“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此型之實質為動脈硬化,

已經合併有心、腦、腎等靶器官之併發症。 肝陽上亢用鎮肝熄風東加減。 陰虛風動用裴氏建瓴東加減。

病案三

李某, 男, 55歲, 2013年9月10日初診。

患者高血壓病史5年, 近1周頭昏頭暈, 心煩急躁, 夜寐不寧, 口苦面紅, 手抖心慌, 舌紅苔白, 脈弦大數。

診斷:高血壓病。

方用:鎮肝息風湯、冠心二號加減。

組成:生龜板15克, 生龍牡各15克, 生白芍15克, 生赭石15克, 懷牛膝60克, 元參10克, 天冬10克, 川楝子20克, 生麥芽10克, 茵陳15克, 甘草6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紅花6克, 絳香10克, 丹參20克, 炒棗仁15克, 夜交藤30克。 水煎服, 1日1劑。 服用14劑後, 頭暈疼痛明顯減輕, 血壓下降。

按:本方用鎮肝息風湯平肝息風, 加冠心二號活血化瘀;炒棗仁、夜交藤養血安神。 裴氏建瓴湯(生龜板、生龍牡、生赭石、生白芍、懷牛膝、生地、山藥)加冠心二號是裴老治療高血壓的常用方劑。

生龜板、生龍牡、生赭石、生白芍各15克, 重在滋陰潛陽, 懷牛膝60克引血下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