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暍證候及典型證的治法

中暍, 屬於“傷暑”的範圍, 是感受暑熱病邪所引起的病證。 臨床上以身熱, 汗出, 脈虛為主要症象。 中暍和日下遠行、突然昏倒的“中暑”不同。

中蠍有一種“內陽外☆禁☆陰”證, 是指暑熱在內, 寒濕在外的證候, 這是中暍的類型之一。 臨床表現為, 發冷發熱, 身體沉重、疼痛, 口渴, 氣粗, 稍有勞累, 發熱就加重, 手足冷, 全身無力。 舌質紅, 牙齒乾燥, 脈弦細或芤遲。 這是因為暑熱侵入肺胃, 阻礙氣機, 所以口渴, 氣粗。 暑熱內蒸, 耗傷肺胃的陰液, 所以舌質紅, 牙齒乾燥。 陰液受傷, 不能收斂陽氣, 陽氣就會外浮, 所以稍有勞累, 發熱就加重。

暑熱傷了元氣, 所以全身無力, 脈象弦細或見芤遲。 外感寒濕, 衛陽被困, 所以發冷發熱。 寒濕停留肌肉, 經脈氣血不暢, 所以身體沉重、疼痛。 寒濕在外, 陽氣不能通達四肢, 所以手足冷。 這種暍病, 治療不適當, 會引起種種變證。 側如, 因為有襲證, 就用發汗法, 出之後, 必然更加損傷陽氣, 使怕冷加重。 因為寒濕停留肌肉、經絡, 用辛溫藥必然會助長暑熱病邪, 使發熱增高。 見到牙齒乾燥, 誤認為腸胃燥實內結, 而一再用攻下法, 必然更加耗傷陰液, 導致邪熱下迫膀胱, 出現小便淋瀝澀痛等症。

選種暑熱在內、寒濕在外, 元氣、陰液俱傷的中暍病, 治法當清解暑熱, 祛除寒濕, 同時補盞氣陰, 可用東垣清暑益氣東加減來治療。 方中人參、白術、五昧子、甘草補氣,

地黃、麥冬養陰, 知母、黃柏清熱, 蒼術除濕。 並可加入香薷, 配升麻、葛根以解表散寒。

這是扶正祛邪, 標本兼顧。 但是, 這種類型, 並不是中暍的典型證候。 中暍的典型證候是, 開始輕微怕冷, 不出汗, 很快就發高熱, 出汗多, 口渴, 心煩, 氣短, 精神疲倦, 舌質千紅, 脈洪數無力。 起病暑邪在表, 所以出現短暫而輕微的怕冷無汗。 暑熱很快傳變入裡, 所以發高熱、心煩、出汗多。 暑熱在裡, 既傷陰液又傷元氣, 所以氣短、疲倦、舌千。 中暍典型證的治法, 應當清暑熱和朴氣陰並重, 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方。 常用西洋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麥冬、天花粉、五味子, 竹葉、滑石、蘆根等藥。 重用石膏和知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