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狂犬病防治與管理

狂犬病”顧名思義, 是由狂犬病毒通過動物咬傷傳播給人的一種嚴重急性傳染病, 由於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及時而有效的預防是挽救患者的關鍵。

全球狂犬病疾病負擔概況

據不完全統計, 2010 年全球狂犬病死亡病例數為 26400-61000 例;發病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 95%的狂犬病病例發生在非洲和亞洲, 其中 84%源自農村地區(圖 1);99% 以上病例的傳染源為病犬。

圖 1.狂犬病流行地區分佈情況

哪些是高危人群?

生活在狂犬病毒流行地區、沒有犬類和野生動物管制措施以及缺乏暴露後預防條件者, 是面臨感染病毒風險最大的人群。

而全球有半數人口生活在犬類狂犬病流行的國家。 特別是兒童面臨風險極大, 由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兒童會較輕易接近外表無害的動物, 手臂和臉部易遭受攻擊咬傷。

狂犬病傳播途徑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不能穿過完整的皮膚, 需通過體表傷口或粘膜的直接接觸完成感染過程, 故通常經動物咬傷或接受死于該病患者的器官、組織移植進行傳播。

狂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 有研究統計的病毒平均潛伏時長為 273.6 天(中位數 80 天, 總跨度 12 天 -10 年)。 由此提示, 即便尚未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也要重視暴露後預防的重要性。

如何進行暴露前預防?

對於狂犬病毒暴露風險高的人群, 強烈建議進行暴露前疫苗接種。

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狂犬病暴露前預防依照疫苗接種方式不同,

分為兩個接種計畫。

其一是分別於第 0、7、21 或 28 天肌注接種, 要求儘量嚴格按照時間安排完成接種, 若某劑未按時接種, 不必從頭再來.

其二是分別於第 0、7、21 或 28 天皮內接種, 要求疫苗啟封後於 6 小時內用完, 盡可能每次接種足量例數以避免疫苗浪費。

疫苗接種方式有哪些?

WHO 推薦肌注或皮內兩種疫苗接種方式, 均可用於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後預防免疫。 現廣泛使用肌注方式, 醫療資源有保障地區應用最多。

病毒暴露後應採取哪些措施?

懷疑發生病毒暴露, 應立即尋求暴露後預防, 特別是當發生不明原因動物咬傷時。

WHO 所推薦的基本處理措施包括清洗傷口、接受主動或被動免疫。

此外, 由於不同地區可用疫苗和病毒免疫球蛋白有所差異, 還需參考當地衛生部門推薦的處理方式、專家建議以及國家指南。

1、處理傷口

立即清洗傷口可大幅降低發生病毒感染的風險性。

緊急處理抓傷、咬傷傷口可選用肥皂水、去污劑、聚維酮碘或其他病毒殺滅劑;由於活動性出血的傷口是高危傳染源, 處理時避免污染或擴大創面;注射免疫球蛋白時必須滲透創口深處;建議延期手術閉合傷口。

2、接種疫苗

難以抉擇是否接種疫苗時, 需要諮詢專家意見。

表 1. 根據暴露類型抉擇暴露後預防措施(WHO 修訂版)

部分國家採用 WHO 推薦的四劑接種方案, 即分別於第 0、3、7 和 14 天各肌注 0.1mL 疫苗, 鑒於接種計畫減少一劑, 故建議 II 類和 III 類暴露者(見上表)還接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療。

如果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建議在第 28 天時補種第五針。

已接種患者僅需兩針加強針, 分別在第 0 和 3 天時給予肌注, 或在每次隨訪就診時皮內接種(共計四針)。 無需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

3、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療

首劑疫苗接種後 7 天內(機體產生主動免疫作用前)儘早給予, 推薦總治療劑量為 20IU/kg, 用藥時應圍繞傷口局部進行注射。

狂犬病發作時有哪些症狀?

多數病例在咬傷後 2 月內發病, 受累部位感覺神經性疼痛或患肢肌力減弱, 患者前驅症狀常無特異性, 類似於全身病毒感染。

1、前驅期:提示狂犬病的體征包括劇烈瘙癢(起始於咬傷部位, 隨後擴展為患肢或同側面部)、肌肉水腫、叩診錘誘發肌肉聳起(數秒內緩解)。

2、興奮期:患者各種症狀達到頂峰, 特徵表現為持續發熱、情緒激動、全身痙攣、幻覺、唾液分泌過多、吞咽困難、怕光、怕聲、怕水、怕風等症狀, 因此又被稱為恐水症, 患者常因咽喉部痙攣而窒息身亡。

3、麻痹期:患者逐漸安靜, 但出現上行性麻痹或四肢稱性癱瘓, 除咬傷部位外感覺完整、肌肉水腫、膀胱功能障礙。 此外, 還有逐漸出現其他表現, 尤其見於蝙蝠傳播的狂犬病患者, 包括震顫、肌陣攣以及顱神經、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障礙。

目前狂犬病有何治療措施?

未免疫患者發生死亡在所難免;患者出現神經症狀和體征後僅建議行支持治療。

對於入院時已表現為狂犬病腦炎的患者, 可施予的姑息性治療措施包括鎮靜、軀體與情感支持(該期患者易激動、焦慮), 建議開闢一間私人房間提供上述支援措施。

由於病毒是通過皮膚破損處進行傳播,而非通過吸入飛沫或接觸血液、糞便傳播,所以不必實施額外的隔離措施。

建議開闢一間私人房間提供上述支援措施。

由於病毒是通過皮膚破損處進行傳播,而非通過吸入飛沫或接觸血液、糞便傳播,所以不必實施額外的隔離措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