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夾板局部外固定的作用原理

局部外固定甩小夾板, 壓墊、布帶等外用固定器材, 根據骨折的部位、類型再結台移位傾向及側移位的方向不同而異。 其作用原理是從肢體的生理功能出發, 利用肢體運動學的道理, 通過布帶對夾板的約束力, 使力集中在壓墊上。 再由壓蟄把力傳達到傷肢上, 借助杠杆的作用來防止或矯正側方的移位, 成角畸形及移位的傾向。 再配合功能鍛煉, 增加骨幹的縱向擠壓, 使骨折端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緊密嵌插, 促進骨折的癒合和能恢復。 壓墊的放置是根據骨折的側方移位、成角畸形和移位傾向的不同,

而使用兩點或三點或多點擠壓的作用, 來實現矯正或防止畸形的。 傷肢肌肉的收縮和舒張活動時而產生的內在動力, 反應到約束夾板的布帶上, 布帶把所受的力以約束夾板的力量是相等的, 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力傳達封夾板上, 而兜板又把為集中在壓墊上, 這就形成了二點或三點或多點的擠壓杠杆作用, 從而防止或矯正骨折的側方移位、成角畸形及移位傾向。

這種外固定裝置是應用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 來抵銷肢體內的杠杆作用對骨折端的不良影響。 如傷肢的伸屈活動就可以影響骨折端的穩定。 利用小夾板外固定裝置, 可以把肌肉收縮和舒張活動(即傷肢的仲屈活動)由使骨折苒移位的消極因素轉變為維持固定,

矯正殘餘畸形的積極作用。 造成骨折再移位的傾向力主要因素有:

一、肢體重力:傷肢的重量是骨折再移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肢體發生骨折後。 重心與骨折線的距離大小可決定再移位傾向力的大小。 重心愈靠近骨折線, 目重力而致的再移位的傾向愈小:重心距骨折線愈遠, 則再移位的傾向愈大。 肢體重量是不能改變的, 但它的重心是隨肢體的伸屈而移動的。 恰好小夾板局部外固定不超過骨折的上下關節, 而在屈曲時, 使重心與骨折線保持雖小的距離。 同時這種外固定裝置本身份量很輕, 幾乎不增加肢體的重量, 上下關節都來被固定, 骨折遠端關節以下的肢體重力被活動的關節所吸收,

骨折端所承受的移位傾向亦大大減少。 所以說這種外固定裝置是目前最理想的外固定。

二、肌肉牽拉力:肌肉收縮活動時對骨折再移位有直接的影響, 同時骨折端通過肌肉的協調括動, 才能維持固定在整複後的位置, 在肌肉的舒縮活動中能形成骨折端的縱向擠壓, 互相嵌插。 所以使用小夾板配合壓墊利用杠杆的作用制止骨折再移位, 相對穩定骨折端的位置和增加互相嵌捕, 既能控制其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括動(旋轉、成角、分離), 又能保留對骨折癒合的有利活動(對向擠壓)。 小夾板外固定裝置為什麼能收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說明:

1、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關節。 大部分四肢肌肉都通過1-2個關節從而發揮肌肉的維持固定的作用一般情況下,

骨折部的上下關節不能固定, 但必要時, 可做超關節固定, 控制其能引起骨折變位的某一方向的關節活動, 增加骨折端的相對穩定, 有利於骨折癒合。

2、控制旋轉。 若前臂發生骨折, 固有旋轉肌群的存在, 必須用分骨墊及掌背側夾板固定于中立位, 控制前臂的旋轉活動, 以防止旋轉移位。

3、防止成角。 骨折部成角的形成是由於兩側肌肉拉力不平衡而造成的。 在固定時, 根據肌肉的拉力方向應用壓墊和夾板所放置壓墊的三點擠壓, 克服兩側肌肉拉力不平衡的現象, 可以防止或矯正成角畸形。

4、縱向擠壓緊密嵌描。 外固定裝置在克服骨折再移位的同時, 又利用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內在動力,

沿著骨幹縱軸發生的對向擠壓作用, 使有輕度分離者, 讓其骨折斷端互相嵌插, 增加斷端的接觸面, 有利於骨折癒合。

5、要充分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 首先給病人講清局部外固定裝置的作用, 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 進行有利於骨折癒合的功能鍛煉, 這就調動了肌肉的協調活動, 對促進骨折癒合有積極的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