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常見的梅核氣臨床分類

梅核氣系中醫喉科典籍中的特有病名。 患者自覺咽喉有物硬塞, 猶如梅梗住, 吐之不出, 吞之不下, 稱為“梅核氣 ”。

梅核氣的臨床表現:初起自覺喉間灼熱不適, 如有痰液粘著, 以為咽喉發炎:繼而喉間如有燒焦肉塊塞住, 欲吞不下, 欲吐不出, 持續發作, 纏綿不愈, 於是患者出現焦慮反應, 甚而出現癌恐, 四處求醫。 本病大都見於神經官能症患者及更年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婦女。

梅核氣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學文獻中已有記載。 《金匱要略》稱之“喉間如有炙肉”;《赤水玄珠》則稱之為“梅核氣”;而《醫海酌蠡》則稱之為“喉間異感症”。

本病常疑似為慢性咽炎, 因為反復發作, 喉壁常出現充血、水腫, 故有作慢性咽炎治療數年而不愈的。 中醫耳鼻喉科學認為本病多由鬱怒憂思, 七情所傷以致肝氣鬱結, 痰涎與氣相搏, 上逆咽喉而成。 所以《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有:“此痰氣互阻之症”。 尤在涇氏謂:“凝痰結氣, 阻塞咽嗌, 患此者, 多緣思慮鬱結所致”。 故辨證宜疏肝理氣, 散結化痰。 常見的臨床分型, 有:

1、肝郁梅核氣

症見情志仰鬱, 咽中似有異物,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噯氣胸悶。 脈弦數, 舌苔白。 此為肝失條達, 上逆咽喉。 治宜開鬱悶降逆, 理氣鎮肝。 以《千金要方》的加味溫膽法治之:

法夏、茯苓、竹茹、枳實、郁金、川楝子各10克, 代赭石、白芍各15克, 乾草、陳皮各5克, 清水煎服。

2、痰結梅核氣

症見咽硬痰阻, 喉間微灼熱而疼, 如有物堵塞, 胸悶欲幹嗌, 時有泛惡。 脈滑、舌淡紅苔滑潤。 此由思慮鬱結, 氣機失宜, 治宜理氣化痰, 宜鬱散結。 予筆者自擬的加味半夏厚樸法:法夏、厚樸、射干、桔梗、蘇子、炙甘草各10克, 茯苓12克, 生薑3片, 大棗3枚, 清水煎服。 上述二方, 治療以愈為度。 梅核氣屬於臨床常見的咽喉疾患, 故筆者曾有:“肝郁痰凝梅核氣, 不宜浪作慢咽醫”之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