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側支迴圈

1形成條件

有效“側支迴圈”形成的條件有以下三點

原有血管間必須有足夠的吻合支

正常時有些動脈 (如腸系膜動脈的小分支)為網狀分支, 其間有許多吻合支, 容易建立“側支迴圈”;有的動脈(如脾、腎的小動脈分支)作樹枝狀分支, 彼此之間很少有吻合支, 因而不容易建立側支迴圈。 靜脈系統的吻合支比較豐富, 一旦阻塞後容易建立側支迴圈。 但較大的靜脈, 如下腔靜脈等吻合支也較少, 一般情況下不容易建立“側支迴圈”。

血管阻塞的速度較緩慢

如血管阻塞的速度發生得快(如門靜脈血栓形成時),

則側支迴圈往往不能充分地及時建立。 如果血管阻塞是逐漸發生的(如肝硬變引起的門靜脈血流受阻時), 側支迴圈則容易建立。

吻合支血管正常

例如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時, 若吻合支血管也同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 則側支迴圈也不易有效地建立。

2建立過程

“側支迴圈”的建立是漸進性的, 吻合支的血管在開放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適應性變化。 起初由於血管阻塞的局部組織發生缺氧, 在酸中毒的刺激下, 吻合支的血管最早表現為血管壁平滑肌張力的鬆弛, 隨即血管擴張、延長而變彎曲, 使原來不易查見的血管變為清楚可見。 例如兔股動脈被血栓阻塞後, 數日內即可見吻合支動脈的擴張;又如狗的實驗性冠狀動脈阻塞後,

吻合支動脈的擴張可達原有直徑的30倍。 隨著血管的擴張及血流量的增加, 其血管壁也相應的增厚。

3形成意義

“側支迴圈”的建立具有代償意義, 對機體是有利的。 充分而有效的側支迴圈可使動脈阻塞後局部組織不致遭受供血不足, 靜脈阻塞後局部組織不致發生淤血。 但由於“側支迴圈”時側支血管的高度擴張, 管壁比較薄弱, 在受到機械性或炎性因素作用下, 容易發生破裂出血。 這些出血可以是小量的, 如門靜脈側支迴圈引起的痔靜脈破裂出血:有時卻可以引起大量的致命性出血, 如門靜脈側支迴圈引起的食管下段靜脈破裂出血。 側支迴圈的動脈擴張, 有時可因局部管壁薄弱而形成動脈瘤。

例如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患者, 脊髓動脈形成側支迴圈時, 其脊髓前動脈可發生局部擴張, 形成動脈瘤。 該動脈瘤穿破時也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冠狀動脈側支迴圈

冠狀動脈側支迴圈常發生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狀動脈狹窄或繼發血栓形成時。 此時原有的冠狀動脈分支間吻合支的管腔可以發生擴張和管壁增厚。

據文獻研究冠狀動脈側支迴圈與冠心病(CHD)預後的關係。 依據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SCA)結果將98例SCA患者分為正常對照組(非CHD組)、CHD無側支迴圈組、CHD有側支迴圈組, 分析各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CHD組與非CHD組相比, 除糖尿病發病率(無論有無側支迴圈)較高外(P0.05);有側支迴圈患者與無側支迴圈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的發生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無側支迴圈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發生率顯著增加(P

建立途徑

冠狀動脈“側支迴圈”的建立, 可以有以下三個途徑

1.壁內吻合: 這是主要的"側支迴圈"途徑。 正常時, 在同一側冠狀動脈分支間就有吻合支存在。 這些吻合支直徑為0.5~1mm, 見於心肌的深層, 以左心室及室中隔為最常見。 至於正常的左、右冠狀動脈間是否有吻合支曾有爭論。 多數學者認為這種吻合支也是存在的, 它見於直徑40μm以下的動脈分支。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吻合支還可見於直徑100~200μm, 甚至350μm的動脈間。 在冠狀動脈阻塞時, 冠狀動脈分支間的壁內吻合起著重大的代償作用。

2.心腔吻合: 由心最小靜脈、心肌竇狀隙及動脈心腔血管三部分組成。

心最小靜脈是連接心壁靜脈和毛細血管與心腔的小靜脈, 多見於右心室壁層。 心肌竇狀隙是由冠狀動脈小分支和毛細血管的血液彙集後形成的薄壁血管網。 動脈心腔血管是連接冠狀動脈小分支與心腔之間的血管, 在它靠近心內膜時, 其管壁失去平滑肌而呈小靜脈樣結構, 而它在心肌的一段又具有典型的小動脈肌層, 故其結構與動脈吻合支相似。 正常時冠狀動脈的血液約有60%流經毛細血管, 然後彙集到冠狀靜脈再經冠狀竇注入右心房, 其餘40%的血量經上述途徑直接進入各心腔。 當冠狀動脈阻塞時, 心腔內血液可沿上述三個途徑逆流到心肌, 在一定程度上營養心肌組織。

3.心外吻合: 冠狀動脈的心房支和心包的分支與胸廓內動脈的心包支以及自主動脈發出的前縱隔支、心包支、支氣管支、膈上下支、肋間支和食管支等都有廣泛的吻合支,在冠狀動脈分支阻塞時也能起一定“側支迴圈”的代償作用。

冠狀動脈側支迴圈與左室功能關係

採用冠脈記分法,評價冠脈病變程度,探討它與左室功能受損程度的關係。該記分法把冠脈系統分為15節段,按左冠脈或右冠脈優勢型時不同的受累節段對左室供血量的多少給予不同的權重,不同的狹窄程度亦給予不同的權重,兩項權重相加即為記分分值。該記分法能更準確全面地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整體程度。左室造影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平均球狀面縮短速度、每搏輸出量等多項心功能指標與冠脈記分值無明顯相關。研究者的研究中,冠脈記分值≤10分與>10分組LVEF值差異無顯著性,冠脈記分值與LVEF無相關;冠脈記分值與左室壁運動分值呈正相關,但相關程度低(r=0.37);單支和多支冠脈病變比較,LVEF值和左室壁運動分值差異均無顯著性。這些結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的程度對左室功能無明顯影響。

然而,當研究者把受累冠脈有無來自同側或對側的側支迴圈血管的亞組單獨分析時,則無側支迴圈亞組的LVEF在冠脈記分≤10分的病人顯著高於>10分的病人,冠脈記分值與LVEF呈顯著負相關(r=-0.64, P10分的病人無差異。這表明,在受累冠脈無側支迴圈建立的情況下,冠脈病變程度與左室功能有關,冠脈血流儲備的降低導致左室功能減退。反之,受累冠脈側支迴圈的建立對左室功能有保護作用,正是由於這保護作用,抵消了無側支迴圈亞組冠脈病變程度對左室功能的影響,表現為在分析全組病人時,冠脈病變程度與左室功能無明顯關係。在該研究中,有側支迴圈建立的陳舊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室壁瘤的面積顯著小於無側支迴圈建立的患者,但LVEF差異不顯著。結果表明,有側支迴圈建立的冠心病患者的LVEF受損的發生率顯著低於無側支迴圈建立的患者(84%與45%, P

5門靜脈的側支迴圈

簡介

門靜脈血流受阻時,如果阻塞是逐漸發生的,門靜脈與腔靜脈間的吻合支將擴張,通過“側支迴圈”,可使大部分血液不經肝臟而流入右心室。常見的阻塞原因是肝內性的,即見於肝硬變時。正常時門靜脈的血液大約全部都進入肝臟,肝硬變時可以僅有13%的門靜脈血液進入肝臟,其餘大部分血液經側支靜脈直接流入右心。

主要途徑

門靜脈血流受阻時的“側支迴圈”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其中前三條途徑是主要的。

1.沿胃冠狀靜脈(即胃左靜脈)及胃短靜脈的食管靜脈,通過食管靜脈叢與奇靜脈的食管靜脈吻合後,再經奇靜脈與半奇靜脈流入上腔靜脈,此時,位於食管下段及胃賁門部的粘膜下靜脈叢發生曲張。食管下段靜脈曲張,可因食物的摩擦作用或胃液倒流的腐蝕作用而破裂,嚴重時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肝硬變患者約15%死于食管下段靜脈破裂而引起的大出血,另35%死於食管靜脈破裂大出血後誘發的肝功能衰竭。

2.通過門靜脈左支的臍旁靜脈,經臍周靜脈網後在深層與腹壁上靜脈和腹壁下靜脈吻合,在淺層與腹壁淺靜脈和胸腹壁靜脈吻合,然後分別流入上、下腔靜脈。臍周靜脈網的怒張,臨床稱為“蛇發頭”,是門靜脈血流受阻的重要體征之一。此外,在擴張的腹壁靜脈處還可聽到雜音,觸診時感到震顫,即為Cruveilhier-Baumgarten綜合征。

3.沿腸系膜下靜脈的直腸上靜脈,在直腸下端與髂內靜脈的直腸下靜脈吻合。門靜脈高壓時,直腸下端靜脈曲張可引起痔核形成及便血症狀。

4.在很少見的情況下通過未閉合的靜脈導管,將門靜脈左支的血液直接流入下腔靜脈。⑤肝的Sappey小靜脈(由肝包膜到橫膈的小靜脈)及胰、十二指腸和升、降結腸的小靜脈,經腹膜後靜脈叢與腎囊靜脈、膈下靜脈和奇靜脈的小支互相吻合,將血液帶到上腔靜脈。

5.脾靜脈及胃腸道的小靜脈通過Retzius靜脈(腹壁後的靜脈) 與下腔靜脈及其腹膜後的靜脈分支相連,將血液輸入下腔靜脈。

6.經過脾靜脈或橫膈、胰、左腎上腺及胃的靜脈小分支,流入左腎靜脈,再至下腔靜脈。

7.1961年有研究人員在肝硬變患者脾內注射同位素Kr,發現門靜脈和肺血管之間有吻合支,門靜脈的血液可經肺靜脈直接回流入左心房。患者可出現紫紺及杵狀指等症狀及體征。 

6腦動脈的側支迴圈

簡介

腦的各動脈間有許多吻合支。在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動脈內膜炎等情況下,由於這時的動脈阻塞是逐漸發生的,腦的供血不足可通過“側支迴圈”而獲改善。

主要途徑

腦的動脈“側支迴圈”可有以下幾種途徑

1.頸內動脈與基底動脈間的吻合: 在胚胎早期時二者之間有三條血管相連,即三叉神經動脈、聽神經動脈及舌下神經動脈。出生後這三條血管即退化。如不退化,則可作為“側支迴圈”存在。

2.大腦基底動脈環(Willis環):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起始於頸內動脈,大腦後動脈來源於脊椎動脈的基底動脈。左、右大腦前動脈之間以前交通動脈相連,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之間以後交通動脈相連。如此在腦底部(腳間池內)連成不規則七邊形的動脈環。當這動脈環中的一支動脈發生阻塞時,可通過動脈環的“側支迴圈”來代償。

3.軟腦膜“側支迴圈”: 除大腦動脈環外,各動脈在大小腦的表面還有許多吻合支,這種吻合支可以是末端間的直接吻合,或為分支間的交通支。分支間的交通支吻合常見於不同的動脈主幹間的分支而罕見於同一動脈主幹的分支間。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間及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間的吻合支較豐富。大腦前動脈與大腦後動脈間也可有少數吻合支。小腦表面的軟腦膜血管吻合支可見於小腦各動脈分支間及兩側的相對應的小腦之間。這種吻合支往往比大腦更為豐富。

7主動脈的側支迴圈

主動脈的“側支迴圈”發生於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時。縮窄部發生在動脈導管開口的遠端,而動脈導管已閉鎖。此時起主要作用的“側支迴圈”是由主動脈弓發出的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如肩胛動脈、胸廓內動脈等均大大擴張,呈曲張狀態,以與降主動脈的分支如肋間動脈、腹壁深動脈相吻合。其吻合支大致可分為三組:①通過鎖骨下動脈的頸橫動脈,胸外側動脈及肩胛上、下動脈的分支與胸主動脈的肋間動脈吻合。②通過胸廓內動脈的分支腹壁上動脈、肌膈動脈及肋間動脈前支等與胸主動脈的肋間動脈、膈上動脈及髂外動脈的腹壁下動脈吻合。③通過脊椎動脈的脊髓支與主動脈間動脈分支發出的脊髓動脈吻合。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相信大家對於側支迴圈的相關知識有了導致的瞭解。我們知道了醫學上採用這種側支迴圈的方法是非常具有意義的,當然這種迴圈的搭建也是有條件的。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3.心外吻合: 冠狀動脈的心房支和心包的分支與胸廓內動脈的心包支以及自主動脈發出的前縱隔支、心包支、支氣管支、膈上下支、肋間支和食管支等都有廣泛的吻合支,在冠狀動脈分支阻塞時也能起一定“側支迴圈”的代償作用。

冠狀動脈側支迴圈與左室功能關係

採用冠脈記分法,評價冠脈病變程度,探討它與左室功能受損程度的關係。該記分法把冠脈系統分為15節段,按左冠脈或右冠脈優勢型時不同的受累節段對左室供血量的多少給予不同的權重,不同的狹窄程度亦給予不同的權重,兩項權重相加即為記分分值。該記分法能更準確全面地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整體程度。左室造影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平均球狀面縮短速度、每搏輸出量等多項心功能指標與冠脈記分值無明顯相關。研究者的研究中,冠脈記分值≤10分與>10分組LVEF值差異無顯著性,冠脈記分值與LVEF無相關;冠脈記分值與左室壁運動分值呈正相關,但相關程度低(r=0.37);單支和多支冠脈病變比較,LVEF值和左室壁運動分值差異均無顯著性。這些結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的程度對左室功能無明顯影響。

然而,當研究者把受累冠脈有無來自同側或對側的側支迴圈血管的亞組單獨分析時,則無側支迴圈亞組的LVEF在冠脈記分≤10分的病人顯著高於>10分的病人,冠脈記分值與LVEF呈顯著負相關(r=-0.64, P10分的病人無差異。這表明,在受累冠脈無側支迴圈建立的情況下,冠脈病變程度與左室功能有關,冠脈血流儲備的降低導致左室功能減退。反之,受累冠脈側支迴圈的建立對左室功能有保護作用,正是由於這保護作用,抵消了無側支迴圈亞組冠脈病變程度對左室功能的影響,表現為在分析全組病人時,冠脈病變程度與左室功能無明顯關係。在該研究中,有側支迴圈建立的陳舊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室壁瘤的面積顯著小於無側支迴圈建立的患者,但LVEF差異不顯著。結果表明,有側支迴圈建立的冠心病患者的LVEF受損的發生率顯著低於無側支迴圈建立的患者(84%與45%, P

5門靜脈的側支迴圈

簡介

門靜脈血流受阻時,如果阻塞是逐漸發生的,門靜脈與腔靜脈間的吻合支將擴張,通過“側支迴圈”,可使大部分血液不經肝臟而流入右心室。常見的阻塞原因是肝內性的,即見於肝硬變時。正常時門靜脈的血液大約全部都進入肝臟,肝硬變時可以僅有13%的門靜脈血液進入肝臟,其餘大部分血液經側支靜脈直接流入右心。

主要途徑

門靜脈血流受阻時的“側支迴圈”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其中前三條途徑是主要的。

1.沿胃冠狀靜脈(即胃左靜脈)及胃短靜脈的食管靜脈,通過食管靜脈叢與奇靜脈的食管靜脈吻合後,再經奇靜脈與半奇靜脈流入上腔靜脈,此時,位於食管下段及胃賁門部的粘膜下靜脈叢發生曲張。食管下段靜脈曲張,可因食物的摩擦作用或胃液倒流的腐蝕作用而破裂,嚴重時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肝硬變患者約15%死于食管下段靜脈破裂而引起的大出血,另35%死於食管靜脈破裂大出血後誘發的肝功能衰竭。

2.通過門靜脈左支的臍旁靜脈,經臍周靜脈網後在深層與腹壁上靜脈和腹壁下靜脈吻合,在淺層與腹壁淺靜脈和胸腹壁靜脈吻合,然後分別流入上、下腔靜脈。臍周靜脈網的怒張,臨床稱為“蛇發頭”,是門靜脈血流受阻的重要體征之一。此外,在擴張的腹壁靜脈處還可聽到雜音,觸診時感到震顫,即為Cruveilhier-Baumgarten綜合征。

3.沿腸系膜下靜脈的直腸上靜脈,在直腸下端與髂內靜脈的直腸下靜脈吻合。門靜脈高壓時,直腸下端靜脈曲張可引起痔核形成及便血症狀。

4.在很少見的情況下通過未閉合的靜脈導管,將門靜脈左支的血液直接流入下腔靜脈。⑤肝的Sappey小靜脈(由肝包膜到橫膈的小靜脈)及胰、十二指腸和升、降結腸的小靜脈,經腹膜後靜脈叢與腎囊靜脈、膈下靜脈和奇靜脈的小支互相吻合,將血液帶到上腔靜脈。

5.脾靜脈及胃腸道的小靜脈通過Retzius靜脈(腹壁後的靜脈) 與下腔靜脈及其腹膜後的靜脈分支相連,將血液輸入下腔靜脈。

6.經過脾靜脈或橫膈、胰、左腎上腺及胃的靜脈小分支,流入左腎靜脈,再至下腔靜脈。

7.1961年有研究人員在肝硬變患者脾內注射同位素Kr,發現門靜脈和肺血管之間有吻合支,門靜脈的血液可經肺靜脈直接回流入左心房。患者可出現紫紺及杵狀指等症狀及體征。 

6腦動脈的側支迴圈

簡介

腦的各動脈間有許多吻合支。在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動脈內膜炎等情況下,由於這時的動脈阻塞是逐漸發生的,腦的供血不足可通過“側支迴圈”而獲改善。

主要途徑

腦的動脈“側支迴圈”可有以下幾種途徑

1.頸內動脈與基底動脈間的吻合: 在胚胎早期時二者之間有三條血管相連,即三叉神經動脈、聽神經動脈及舌下神經動脈。出生後這三條血管即退化。如不退化,則可作為“側支迴圈”存在。

2.大腦基底動脈環(Willis環):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起始於頸內動脈,大腦後動脈來源於脊椎動脈的基底動脈。左、右大腦前動脈之間以前交通動脈相連,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之間以後交通動脈相連。如此在腦底部(腳間池內)連成不規則七邊形的動脈環。當這動脈環中的一支動脈發生阻塞時,可通過動脈環的“側支迴圈”來代償。

3.軟腦膜“側支迴圈”: 除大腦動脈環外,各動脈在大小腦的表面還有許多吻合支,這種吻合支可以是末端間的直接吻合,或為分支間的交通支。分支間的交通支吻合常見於不同的動脈主幹間的分支而罕見於同一動脈主幹的分支間。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間及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間的吻合支較豐富。大腦前動脈與大腦後動脈間也可有少數吻合支。小腦表面的軟腦膜血管吻合支可見於小腦各動脈分支間及兩側的相對應的小腦之間。這種吻合支往往比大腦更為豐富。

7主動脈的側支迴圈

主動脈的“側支迴圈”發生於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時。縮窄部發生在動脈導管開口的遠端,而動脈導管已閉鎖。此時起主要作用的“側支迴圈”是由主動脈弓發出的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如肩胛動脈、胸廓內動脈等均大大擴張,呈曲張狀態,以與降主動脈的分支如肋間動脈、腹壁深動脈相吻合。其吻合支大致可分為三組:①通過鎖骨下動脈的頸橫動脈,胸外側動脈及肩胛上、下動脈的分支與胸主動脈的肋間動脈吻合。②通過胸廓內動脈的分支腹壁上動脈、肌膈動脈及肋間動脈前支等與胸主動脈的肋間動脈、膈上動脈及髂外動脈的腹壁下動脈吻合。③通過脊椎動脈的脊髓支與主動脈間動脈分支發出的脊髓動脈吻合。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相信大家對於側支迴圈的相關知識有了導致的瞭解。我們知道了醫學上採用這種側支迴圈的方法是非常具有意義的,當然這種迴圈的搭建也是有條件的。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