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肛腸科>正文

直腸息肉的鑒別方法有哪些

直腸息肉的鑒別

直腸息肉是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 直腸癌病理性質不一, 有的是良性腫瘤, 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結果, 從肉眼觀察大體相似。 病理有腺瘤、絨毛狀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 息肉可能是癌前病變。 有的息肉可惡變成直腸癌。

普遍認為, 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 其癌變率也隨之增加, 總癌變率為10~20%。 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於癌變;生長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腸內的息肉易惡變。

(1) 病理變化:①一般認為, 息肉是癌變的前期, 從病理角度來看, 腺瘤有惡變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腸, 惡變度很高, 約占60%。

(2) 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 惡性率越高。

(3) 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較低位元的易癌變, 據統計管狀腺瘤中 , 在直腸的癌變率為7.3%, 而在乙狀結腸的癌變率為24.8%。

(4) 直腸息肉形狀: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於癌變, 有蒂癌變率為4.5%, 而廣基癌變率為10.2%, 無蒂息肉癌變率潛力明顯大於有蒂息肉。

直腸息肉良惡鑒別如下

兒童直腸息肉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 最多見的是鼻息肉, 像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樣的贅生物。 這在直腸內也往往會有。 3、4歲的孩子較多見, 新生兒則沒有。

母親最初所發現的, 是大便後有出血現象。 新鮮的血液, 蓋在糞便上, 或者從肛門處往下滴。 孩子不感到疼痛, 也無任何症狀, 但每次排便都出血。

息肉增大後排便時可看到象蟲子般的紫色肉塊。

通常, 由於出血而不安, 去醫院用直腸鏡檢查, 便會查清楚。 連續出血會導致貧血, 息肉的連續生長, 有時會引起腸套疊。

小時候有息肉, 長大後會完全脫落, 痊癒。 因此, 如出血量不大, 不一定非切除不可。 手術可從肛門外摘除, 但深處有好幾個息肉時, 需要開腹摘除。

作為“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 多數腺狀息肉發生在直腸的一側。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10歲上下的孩子, 出血比痢疾嚴重, 癌變也較多, 必須把病變部位的直腸全部切掉。 這需要做優勢遺傳。

輔助進行檢驗的手段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 纖維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均可查見息肉, 但檢查前必須徹底清潔結腸內糞便以免造成假像。

家族性息肉

早期可完全無症狀, 出現症狀的年齡平均約20歲左右;其臨床表現亦主要是大便帶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 常有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時可見大小息肉脫至肛門。 此外, 患者還可有不同程式的腹部不適, 以及疲乏、無力、消瘦等全身症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