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少陽病提綱及汗吐下三禁

陽明之熱, 已入府者, 不他傳矣。 若猶在經, 而未入於府者, 仍可傳于少陽。 而少陽確實之部位, 又須詳為辨析也。 夫太陽主外, 陽明主裡, 而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者, 少陽也。 少陽外與太陽相並則寒, 內與陽明相並則熱, 是以少陽有病而寒熱往來也。 由此而論, 則傳經之次第, 當由太陽而少陽, 由少陽而陽明, 而《內經》竟謂一日巨陽(即太陽)受之, 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者何也?蓋他手、足同名之經各有界限, 獨少陽主膜, 人身之膜無不相通。 膜有連於太陽者, 皮膚下腠理之白膜也。 膜有連于陽明者, 肥肉、瘦肉間之膜也。

此為手少陽經以三焦為府者也(三焦亦是膜, 發源於命門, 下焦為包腎絡腸之膜, 中焦為包脾連胃之膜, 上焦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連之膜)。 又兩脅之下皆板油, 包其外者亦膜也, 此為足少陽之膜以膽為府者也。 由此知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者, 手少陽也;傳經在陽明之後者, 足少陽也。 太陽傳陽明原自手少陽經過, 而《傷寒論》未言及者, 以其重足經, 不重手經也。 總之, 手、足少陽之膜原相聯絡, 即手、足少陽之氣化原相貫通, 是以《內經》謂少陽為游部(遊部者, 謂其中氣化自手經至足經, 自足經至手經遊行無定也), 更由此知所謂與太陽相並者, 為手少陽腠理之膜也, 與陽明相並者, 為足少陽板油之膜也, 以其相近故能相並也。
能明乎此, 即可與論少陽篇之病矣。

《傷寒論》原文︰少陽之為病, 口苦, 咽幹, 目眩也。

《傷寒論》原文︰少陽中風, 兩耳無所聞, 目赤胸中滿而煩者, 不可吐下, 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弦細, 頭痛發熱者, 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 發汗則譫語, 此屬胃。 胃和則愈, 胃不和, 煩而悸。

此節所言之證, 乃少陽病之偏於熱者也。 弦細, 固為少陽之脈, 觀提綱中諄諄以胃和、胃不和為重要之點, 想自陽明傳少陽時, 其外感之熱仍有一半入府, 而非盡傳于少陽。 脈雖弦細, 重按必然甚實, 此原當為少陽、陽明合病也。 愚遇此等證脈時, 恒將柴胡湯方中藥味減半(惟人參與甘草不減), 外加生石膏一兩, 知母五錢(此為白虎加人參湯與小柴胡湯各用一半), 則少陽之病可解,

其胃中之熱亦可盡清, 而不至有胃不和之虞矣。 此節合上節, 為少陽病汗、吐、下三禁, 凡治少陽病者當切記之。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