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軟癮傷害身心 教你如何擺脫強迫性習慣

“軟癮”比較典型的症狀包括:頻繁地做某一件事, 比方說查看郵件或微博、掛Q、刷屏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 隨時隨地用手機上網或玩遊戲;明知有事要做, 打開電腦之後卻不由自主地查微博、逛網店或者聊天、灌水、八卦, 就是不能靜下心來做應該做的事, 一抬頭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每天即便沒什麼重要的事也要熬到深夜才睡覺, 12點之前上床幾乎不可能……

這些症狀表面上看似乎沒什麼大問題, 甚至給人一種“暫時性調劑手段”的錯覺, 似乎是在幫你舒緩壓力, 但實際上你的更多精力、財力或其它卻被消耗在這種無用的過程中,

對你的工作和身心產生不良影響。

如何區分自己究竟屬於“軟癮”還是普通興趣愛好?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 最簡單的分辨方式是:如果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感覺愉悅、有活力, 能幫你清除不良情緒並讓你感覺有所收穫, 那麼這就是興趣愛好。 而如果你的某種行為習慣給正常生活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微博控”、“禦屏控”, 明知道自己有別的事情要做, 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停止刷屏, 仿佛一會不看微博日子就過不下去似的, 這就是“軟癮”上身。

一些研究享樂的科學家們認為, 在壓力或負面情緒下, 人們選擇一些虛度光陰的方式來釋放緊張情緒, 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行為。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

當任何一種行為一旦被過度執行或者是被出於錯誤動機而為之的時候, 都可能成為造成“軟癮”的根由。

那些看似普通平常, 甚至可能被認為是個人愛好或休閒方式的東西, 事實上其背後很可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軟癮”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軟癮”的表現症狀貌似表面上能滿足一時的情緒釋放, 所以有時候可能會被人誤以為是普通的興趣愛好, 然而正是這種“表面化的滿足”讓人忽視了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 也阻塞了發現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通道。 表面上看起來, 每天似乎都很忙, 但卻忙得沒有什麼成就感, 時間毫不留情地在這些無意識地過程中溜走, 而當你越是發現這一點, 內心恐怕也越因此而著急和失落。

如何調整減少“軟癮”?

既然我們知道“軟癮”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是借此逃避, 那麼可以嘗試進行自我分析, 找出內在的自我想要逃避的最主要根源是什麼。 你可以採用注意力轉移法, 將可能是自己內心想要逃避的內容寫在紙上,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情緒發洩的一種方式。

另一個方面, “軟癮”的根源在於壓力或情緒而導致的內心抗拒, 人產生倦怠、拖延和回避傾向是和任務的大小成正比的。 所謂任務, 可以理解成那些“應該按時完成的事情”, 越是覺得任務重大的時候, 人往往越是不願意面對, 越是本能地選擇逃避, 這是形成“軟癮”的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這一點, 可以嘗試將任務細分, 將要做的事情劃分先後順序和步驟,

越是清晰、具體的任務細分, 越能幫助人們有效執行。 比方說, 每天看10頁書, 半年下來, 你會發現這個“化零為整”的方式已經讓你看了不少書。

再比方, 對待要完成的工作, 把每一項都列出來, 做完一項劃掉一項。 這裡有兩個方法可供參考, 一是先難後易型, 即將任務細分之後先從自己認為最困難的部分開始做, 只要前邊的難關攻克了, 後邊的做起來便相對更順暢了。 另一個是先易後難型, 即先從簡單的部分開始做, 因為簡單, 效率會加快, 會讓自己短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加強完成任務的熱情。 這兩種辦法各有針對性, 但是細分任務、制定具體的計畫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 針對“軟癮”的類型有的放矢進行調整,

比方說, 沒事就刷屏、不刷就難受的“禦屏控”, 先考慮將自己的上網時間縮短, “珍愛生命, 遠離電腦”, 沒事就關機。 一時做不到沒關係, 慢慢調整, 每次想刷屏之前提醒自己“等一會, 再等一會”或者是“我不看它也跑不了”, 強迫自己離開電腦, 不刷屏也不代表你就會跟世界脫節, 通過其它方式説明自己減輕焦慮, 比如選擇閱讀或戶外有氧運動、散步等方式。

當然,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軟癮”已經發展到不可控的地步了, 那麼還是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比較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