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身不夠強大時, 都容易被外界所控制, 無論是行為還是心理。 當我們的心靈, 或者說是“自我”不夠強大時, 我們只能以周遭的人和事為參照, 恰恰是這些東西在不經意間主宰了我們的人生。
人作為人是無法相互比較的, 但身外之物卻可以比較。 於是, 人們就用身外之物的比較來代替人的比較, 這就是社會價值排序這一遊戲的真相。 沒有“自我”, 人在心理上就活不下去。 但是, 如果他的“自我”並不是他自己, 只是社會上的東西駐紮在自己心裡的“代理人”, 他就會和自己失去聯繫。 只要我們無力把握一種東西,
1、社會價值排序
什麼是“社會價值排序”呢?簡單說, 只要你根據社會的觀念, 認為一個白領就比一個民工高檔, 一個大學生就比一個小學生厲害, 那麼, 你就遵循了某種社會價值排序的指令。
人作為人是無法相互比較的, 但身外之物卻可以比較。 於是, 人們就用身外之物的比較來代替人的比較, 這就是社會價值排序這一遊戲的真相。
而一旦你遵循了社會價值排序的指令, 就為自己的心理弱勢打開了大門。 這種社會價值排序必然製造傷害、焦慮、憤怒、自卑和羞辱, 因為按照這個規律,
2、“自我”的虛假
沒有“自我”, 人在心理上就活不下去。 但是, 如果他的“自我”並不是他自己, 只是社會上的東西駐紮在自己心裡的“代理人”, 他就會和自己失去聯繫。
假“自我”佔據我們的心靈有兩種方式:一是我們把自己看成什麼人, 進行“自我認同”;二是他人把我們看成什麼人, 對我們進行“社會認同”。 於是我們體驗到了自己是什麼人, 並因此爽或者不爽。
3、不確定性
只要我們無力把握一種東西, 我們就不會感覺到自己是命運的主人。 被不確定性吞沒的人。 同時也是一個無法體驗到自己在世界面前的力量的人。 一個鐵的心理法則是:如果一個人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
4、別人自行的作用力指向自己
有的人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別人的語言和行為, 可以快速地繞過他的大腦, 進入他的心理結構, 激起他的各種情緒, 引起其情緒和狀態的不穩定。 其實, 如果一個人, 無法用大腦防護自己的心理結構並解讀外界刺激, 他的心理弱小就是一種宿命。
看到前面有一個人, 他就成了我的一個觀察物件。 同理, 我們也是別人言行的物件。 容易受別人影響的人, 別人言行的作用力就是指向他的,
所以, 我們知道, 窺視別人而獲得巨大快感的秘密是:力是由我們指向被我們窺視的人, 而且在心理上解除了他的防禦。
5、社會等級的暴力
和價值排序對應, 社會是一個等級結構, 充斥著權力和金錢、觀念的暴力。
一個老闆可以借助“管理”的名義羞辱一個小職員, 打擊他的自尊心, 無論是否變態, 這是現實。
6、他人的傷害
很多人曾經幻想生活在桃花源, 但桃花源不過是一個夢境。
社會生活的一個根本特徵就是衝突。 參與了社會這場遊戲, 弱者要想不被“傷害”, 除非有奇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