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習性:喜溫暖濕潤氣候, 耐嚴寒, 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和富含腐殖質壤土為佳, 粘土及低窪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栽種芍藥的土地, 必須經過3—4年白芍收穫之後才能翻土, 因此, 栽種前整地務必精耕細作。 前作收穫後, 選晴天不粘腳時, 深翻30-40釐米, 將土塊耕細整平, 並施入牛糞、豬糞或餅肥等作基肥與泥混勻。
二、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芽頭繁殖和分根繁殖為主。 分根繁殖能大大縮短芍藥栽培年限, 省略了育苗步驟, 故目前產區多採用分根繁殖。
分根繁殖:芍藥的支根較多,
收穫時取下的種根, 一般要經過3-4個月才能下種, 必須進行貯藏。 其方法是:在高燥陰涼通風的室內, 平地上先鋪上2-3寸濕潤的砂土, 將芍根堆放其上, 厚約5-6寸, 芍根的芽頭應朝上, 按順序傾斜放, 上蓋濕潤的砂土2-3寸厚, 四周用磚或其它物圍好。 過半月後, 砂土漸幹, 細沙下漏種苗孔隙中, 為防止芍頭露土後幹爛, 應在堆上再鋪濕潤砂土1-2寸厚。 貯藏期間, 應經常檢查,
三、種植
栽種前須將芍芽根按大小分為兩類, 分別栽種, 以便日後管理。 種栽大, 管理得好, 可提早一年起土收穫, 栽種時間一般在寒露前後, 越早越好, 最遲不能超過霜降, 如過遲, 一方面因貯藏的芍芽已發新根, 栽種時易弄斷;另一方面, 栽後氣溫漸低, 發根不好, 影響次年發芽生長。 栽種時開穴, 行距40-45釐米, 株距30釐米左右, 穴深16-20釐米, 每畝可以種3500-4000株, 開穴後, 每畝穴施腐熟廄肥、堆肥或焦泥灰、草木灰1500-2000公斤, 與穴土混勻, 每穴放芽1-2個, 留主根2-3條, 根部宜分叉斜種, 芽向上, 種後即初覆土,
四、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芍藥最怕草荒, 尤其在栽後的第二年, 由於株行距寬, 每株發出的苗不多, 雜草容易滋生, 若不及時除草, 便會妨礙芍藥生長。 因此, 栽種後幼苗萌發出土時, 即應中耕除草, 以後約隔一個月進行一次, 務必達到土松、無草的要求。 每次中耕, 只能淺松表土3-5釐米, 以免傷根, 並注意勿將苗芽弄斷, 如果弄斷, 當年就不再萌發, 影響生長。
2、追肥:芍藥當年栽種後, 不必追肥。 第二年追肥4次。
3、灌溉排水:芍藥較耐旱, 但若久晴過幹, 對生長不利, 故旱時仍須灌溉, 芍藥又怕積水, 常因積水而引起病害, 故應更注意排水。
4、摘蕾:在4月中旬現蕾時, 選晴天將其花蕾全部摘去, 以利集中養分, 促進根的生長, 提高產量和品質。 摘蕾不宜過遲。
5、修剪:為了提高白芍品質, 促進主根生長, 產區往往在9、10月份秋收冬種前夕空閒時進行修剪。
五、病蟲害防治
病害:
1、白芍銹病:是白芍生產上威脅較大的一種病害。 5月上旬開花以後發生, 7-8月嚴重, 直至地上部分枯死, 時晴時雨, 溫暖潮濕或地勢低窪容易積水的情況下易發病。
防治方法:芍藥收穫時,將殘枝病葉收拾燒毀,減少越冬菌源。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作高畦種植。藥劑防治可用三唑酮、農抗120等。
2、灰黴病: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葉遺落在土中越冬,5月開花後發病,6-7月較嚴重,並一直危害地上部分枯死為止。陰雨連綿或露水較大的情況下,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芍藥地要實行輪作,選擇無病種芽進行種植,雨後及時排水,平時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度,藥劑防治可選用多抗黴素、異菌脲、速克靈等。
3、根腐病:主要危害芍藥的根部,受害植株根部常出現半邊水漬狀的腐爛。
防治方法:下種時用多菌靈浸種,主要應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藥劑防治可選擇惡黴靈、福美雙等。
蟲害:
1、 蠐螬:5-9月危害嚴重,幼蟲蛟食白芍根部,使芍藥的根部表面形成許多斑孔,影響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用辛硫磷或樂斯本澆灌。
2、小地老虎:一般4月-5月份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同蠐螬
六、收穫加工:
根入藥。于白露至秋分節刨收。選晴天將芍根全部刨出,切除芽頭,洗淨泥土,按粗細分別用沸水煮透為度(嚴格掌握火候),添水量以淹沒芍根為度。煮沸時間根據芍根粗細而定,一般掌握芍根無白心為好。火大分量減輕,火小炸心切不成片。撈出後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磁療片或竹刀輕輕刮去外皮,隨即晾曬。晾曬過程中,曬半天用麻袋或席子蓋半天,俗稱發汗。不經發汗的白芍外幹內濕,不僅不易幹透,而且抽溝,粗糙,色澤不鮮豔,影響品質。
防治方法:芍藥收穫時,將殘枝病葉收拾燒毀,減少越冬菌源。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作高畦種植。藥劑防治可用三唑酮、農抗120等。
2、灰黴病: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葉遺落在土中越冬,5月開花後發病,6-7月較嚴重,並一直危害地上部分枯死為止。陰雨連綿或露水較大的情況下,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芍藥地要實行輪作,選擇無病種芽進行種植,雨後及時排水,平時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度,藥劑防治可選用多抗黴素、異菌脲、速克靈等。
3、根腐病:主要危害芍藥的根部,受害植株根部常出現半邊水漬狀的腐爛。
防治方法:下種時用多菌靈浸種,主要應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藥劑防治可選擇惡黴靈、福美雙等。
蟲害:
1、 蠐螬:5-9月危害嚴重,幼蟲蛟食白芍根部,使芍藥的根部表面形成許多斑孔,影響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用辛硫磷或樂斯本澆灌。
2、小地老虎:一般4月-5月份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同蠐螬
六、收穫加工:
根入藥。于白露至秋分節刨收。選晴天將芍根全部刨出,切除芽頭,洗淨泥土,按粗細分別用沸水煮透為度(嚴格掌握火候),添水量以淹沒芍根為度。煮沸時間根據芍根粗細而定,一般掌握芍根無白心為好。火大分量減輕,火小炸心切不成片。撈出後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磁療片或竹刀輕輕刮去外皮,隨即晾曬。晾曬過程中,曬半天用麻袋或席子蓋半天,俗稱發汗。不經發汗的白芍外幹內濕,不僅不易幹透,而且抽溝,粗糙,色澤不鮮豔,影響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