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黃芪簡述

元代著名醫學家劉元素指出黃芪的作用有五:“補諸虛不足, 一也;益元氣, 二也;壯脾胃, 三也;去肌熱, 四也;排膿止痛, 活血生血, 內托陰疽, 為瘡家聖藥, 五也。 ”

《本草匯言》載:“黃芪, 補肺健脾, 實衛斂汗, 驅風運毒之藥也。 故陽虛之人, 自汗頰來, 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 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症, 行發表而邪汗不出, 乃裡虛而正氣內乏也, 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膿血內潰, 陽氣虛而不愈者, 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 陽氣虛而不潰者, 黃芪可以托膿毒。 ”

《本草正義》亦雲:“黃芪, 性溫能升陽, 補益中土, 溫養脾胃,

凡中氣不振, 脾土虛弱, 清氣下陷者最宜。 其效直達人之膚表肌肉, 固護衛陽, 充實表分, 是其專長, 所以表虛諸病, 最為神劑。 ”

臨床中黃芪應用廣泛, 可以調補人體表裡內外一身之氣虛者。 如《華佗神方》中治盜汗神方(黃芪、牡蠣、龍骨各20克, 麻黃根、地骨皮、桑白皮各10克, 人參6克, 大棗7枚, 水煎服), 對於氣陰兩虛之自汗盜汗, 心悸驚惕, 氣短煩倦者, 有良好的康復保健之效。

《丹溪心法》中的玉屏風散(黃芪60克, 白術、防風各30克, 共研細末, 每日早晚各用開水泡服10克), 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對於氣虛衛陽不固, 自汗惡風, 氣短乏力, 或體弱易感冒者, 經常服用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 可補中益氣, 升陽舉陷, 對於脾胃氣虛, 時有低熱,

氣短自汗, 體倦肢軟, 以及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頗有效驗。

現代藥理實驗也表明, 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作用, 對因疾病或疲勞而陷於衰竭的心臟, 其強心作用更加顯著;還有擴張冠狀動脈及全身末梢血管的作用, 能使血壓下降, 並改善皮膚血液迴圈及營養狀況。 黃芪還有利尿和消除尿蛋白的作用, 對治療慢性腎炎有益。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