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 是較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 其中原發性甲減多見, 約占甲減的96%, 是由甲狀腺本身的病變引起的。 本病在各年齡段均可發生, 以女性居多。 及時的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能改善甲減症狀, 恢復甲狀腺功能。 然而激素替代療法存在如下不足:長期不適當服用L-T4治療可導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研究顯示亞臨床甲亢可導致60歲以上患者心房纖顫發生的危險性增加3倍, 而心房纖顫可導致動脈栓塞的危險性增加, 同樣也可導致骨密度顯著下降。 相當一部分病人, 尤其是老年人及有冠心病病人對替代治療耐受性較差,
原發性甲減多屬於中醫“虛勞”、“水腫”、“溢飲”等範疇, 臨床以脾腎陽虛型為多見。 然而, 近年來隨著發病率的提高, 本病越來越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許多甲減患者被早期發現, 筆者根據文獻和個人臨證經驗, 認為單純以“脾腎陽虛”不足以概括本病的病機, 並提出本病當分初期肝鬱、中期脾虛、後期“腎虛”三期辨證論治。
初期:肝郁及脾
原發性甲減初期階段, 臨床症狀往往不典型, 常被誤診為他病。 此期多見女性就診患者, 常表現為情志抑鬱,
此期辨證要點為:情志抑鬱, 善太息, 或見癭瘤;兼見面色不華或虛浮, 眼瞼浮腫, 肢體倦怠。 舌淡苔白, 脈弦或緩。 治療當以疏肝理氣為主,
中期:脾氣虛弱, 氣血不足
飲食、勞逸等各種因素均可損傷脾臟, 導致脾虛不運, 化生乏源, 但是此期病因以情志所傷、勞倦過度多見。 七情中以憂思為主, 如《靈樞·本神》雲:“脾, 愁憂而不解則傷意, 意傷則悗亂”, 或思慮太過, 勞神過度而“勞則氣耗”, 損傷脾氣。 此外藥物影響或甲狀腺手術失當等, 也可致脾氣虛衰。
脾居中屬土,
後期:脾腎陽虛衰, 水濕內停
這一期也是臨床常見到的階段, 病機也較為複雜。 “五臟之傷, 窮必及腎”, 脾陽虛日久可及腎陽, 或久病失養, 或甲減失治誤治, 損傷腎之精氣, 必生多種疾病。 又腎為先天之本, 中寓元陽真火, 人身五臟諸陽皆賴腎中元陽以生髮, 腎陽虛衰, 可導致其他臟腑陽氣衰弱:如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 火不生土, 不能溫煦脾陽, 或腎虛水泛, 土不制水而反為所侮, 脾陽受傷, 而出現脾腎陽虛;腎陽虛衰, 不能溫煦心陽, 而致陰寒內盛, 血行瘀滯, 水濕停留則會形成心腎陽虛;腎陽不足, 命門火衰,日久則腎陽極度虧損,陽損及陰導致腎之陰陽兩虧。其腎陽虛主症為:顏面肢體浮腫,腰膝酸冷,反應遲鈍,智力減退,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可兼見脾陽虛及心陽虛之症。
原發性甲減發展到此期多是臟腑機能衰退、氣血生化不足,其病變部位是甲狀腺,主要責之於腎,也可波及他髒,陽虛生內寒是其主要病理機制。臨床辨證要始終抓住腎陽虛這個特點。可以說這一期是甲減的極期,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辨證時必須分清主次,靈活用藥。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脾腎陽虛者除腎陽虛主症外兼見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面浮肢腫甚或全身水腫,壓之凹陷不起,食少腹脹,下利清穀或五更泄瀉,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等症。治宜溫腎健脾,通陽利水。治用上方合防己黃芪湯、五皮飲加減。心腎陽虛者兼見心悸怔忡,胸悶憋痛,神倦嗜臥,面白唇紫,小便不利,舌質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治宜溫通心陽,補腎益氣。治用上方合苓桂術甘東加減。形寒肢冷明顯者,加仙靈脾。根據張景嶽“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之理,臨症時多用黃精、枸杞之類。在溫補腎陽為主的組方中酌配滋補腎陰之品,防溫燥傷陰之弊。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28歲,以乏力、眼瞼浮腫半年余為主訴於2005年8月25日初診。半年前無明顯原因自覺全身倦怠乏力,眼瞼浮腫,于外院查甲功三項及甲狀腺抗體:FT3為1.54pmol/L(正常值3.6-6.0pmol/L)、FT4為5.15pmol/L(正常值9.0-22.5pmol/L),TSH>100mIU/L(正常值0.34-5.6mIU/L)。TGAb46.85IU/ml(正常值0-40IU/ml)、TPOAb343.53IU/ml(正常值0-60IU/ml)。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回聲粗糙,彩色血流減少。刻診:乏力,畏寒,咽幹,納差,大便幹。查:面色無華,雙眼瞼腫脹,瞼結膜色淡,口唇色淡,甲狀腺無腫大。心率:62次/分,律齊,心音低鈍,雙下肢無水腫,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無力。中醫診斷:虛勞(脾氣不足,氣血兩虧證);西醫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甲減期)。予補益氣血、升舉清陽之中藥,處方: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黃芪50克,當歸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肉蓯蓉20克,枸杞子25克,炙甘草15克。日1劑,水煎早晚各1次飯後服。同時配合優甲樂50微克日1次口服。
1周後,患者訴上述症狀有緩解,排便正常,上方去肉蓯蓉,餘不變。再服2周後,患者訴仍感周身乏力,下肢怕冷,其他症狀明顯緩解,舌暗苔白,舌體胖大,齒痕未消失,脈沉細。化驗甲功及抗體:FT3為4.25pmol/L,FT4為12.98pmol/L,TSH53.29mIU/L、TGAb菟絲子20克。3周後畏寒肢冷症狀基本消失,乏力感不明顯,化驗甲功三項及TGAb均正常。追蹤半年,症狀未復發。
命門火衰,日久則腎陽極度虧損,陽損及陰導致腎之陰陽兩虧。其腎陽虛主症為:顏面肢體浮腫,腰膝酸冷,反應遲鈍,智力減退,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可兼見脾陽虛及心陽虛之症。原發性甲減發展到此期多是臟腑機能衰退、氣血生化不足,其病變部位是甲狀腺,主要責之於腎,也可波及他髒,陽虛生內寒是其主要病理機制。臨床辨證要始終抓住腎陽虛這個特點。可以說這一期是甲減的極期,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辨證時必須分清主次,靈活用藥。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脾腎陽虛者除腎陽虛主症外兼見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面浮肢腫甚或全身水腫,壓之凹陷不起,食少腹脹,下利清穀或五更泄瀉,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等症。治宜溫腎健脾,通陽利水。治用上方合防己黃芪湯、五皮飲加減。心腎陽虛者兼見心悸怔忡,胸悶憋痛,神倦嗜臥,面白唇紫,小便不利,舌質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治宜溫通心陽,補腎益氣。治用上方合苓桂術甘東加減。形寒肢冷明顯者,加仙靈脾。根據張景嶽“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之理,臨症時多用黃精、枸杞之類。在溫補腎陽為主的組方中酌配滋補腎陰之品,防溫燥傷陰之弊。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28歲,以乏力、眼瞼浮腫半年余為主訴於2005年8月25日初診。半年前無明顯原因自覺全身倦怠乏力,眼瞼浮腫,于外院查甲功三項及甲狀腺抗體:FT3為1.54pmol/L(正常值3.6-6.0pmol/L)、FT4為5.15pmol/L(正常值9.0-22.5pmol/L),TSH>100mIU/L(正常值0.34-5.6mIU/L)。TGAb46.85IU/ml(正常值0-40IU/ml)、TPOAb343.53IU/ml(正常值0-60IU/ml)。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回聲粗糙,彩色血流減少。刻診:乏力,畏寒,咽幹,納差,大便幹。查:面色無華,雙眼瞼腫脹,瞼結膜色淡,口唇色淡,甲狀腺無腫大。心率:62次/分,律齊,心音低鈍,雙下肢無水腫,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無力。中醫診斷:虛勞(脾氣不足,氣血兩虧證);西醫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甲減期)。予補益氣血、升舉清陽之中藥,處方: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黃芪50克,當歸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肉蓯蓉20克,枸杞子25克,炙甘草15克。日1劑,水煎早晚各1次飯後服。同時配合優甲樂50微克日1次口服。
1周後,患者訴上述症狀有緩解,排便正常,上方去肉蓯蓉,餘不變。再服2周後,患者訴仍感周身乏力,下肢怕冷,其他症狀明顯緩解,舌暗苔白,舌體胖大,齒痕未消失,脈沉細。化驗甲功及抗體:FT3為4.25pmol/L,FT4為12.98pmol/L,TSH53.29mIU/L、TGAb菟絲子20克。3周後畏寒肢冷症狀基本消失,乏力感不明顯,化驗甲功三項及TGAb均正常。追蹤半年,症狀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