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濫用退熱藥
發熱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 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為孩子發了熱一吃退熱藥病就好了。 因此, 她們動不動就給孩子吃退熱藥。 實際上, 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假像, 掩蓋症狀, 使疾病難以診斷。 一般健康人的體溫約為37℃, 高於37℃則為發熱。 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善,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薄弱, 因此, 孩子一有病就發熱, 而其它症狀不顯, 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藥物反應、風濕熱等。 發熱成了孩子有病的信號。 因此, 發熱是診斷疾病的重要體征, 如果熱一上來就用退熱藥把它壓下去, 常常掩蓋了病情,
二、濫用抗生素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 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時常規應用抗菌素是不合適的, 而且還會造成病原體對抗菌素產生抗藥性及其不良反應的威脅以及藥物的浪費。 不要孩子一生病, 就不管什麼原因便使用氯黴素、鏈黴素。 如果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 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 引起眩暈、耳鳴, 甚至耳聾。 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8歲以內的孩子, 特別是新生兒, 服用四環素、土黴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 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 所以小兒不用四環素、土黴素。
三、一病多藥
孩子患一種病, 家長往往多種藥物齊頭並進。 殊不知, 藥物過雜, 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
四、體弱與補藥
時下給孩子服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 父母此舉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強孩子的體質, 促進其發育, 但因缺乏醫學知識, 結果事與願違, 補出了毛病。 一位醫生報告, 9名嬰幼兒服用人參後都出現了神經系統症狀, 另一名兒童服用大劑量人參後發生抽風、昏迷, 最後喪命。 專家的建議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補品, 5歲以上的體弱兒可酌服, 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家長不 可自作主張,
五、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 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 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 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 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 如魚肝油(含Va與Vd)吃多了可引起發燒、厭食、煩躁、肝與腎臟功能受損。 水溶性維生素雖較安全些, 但也不可疏忽。 如Vc服用過多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症等。 為此, 營養學家強調, 應以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為最佳選擇。
六、忌濫用丙種球蛋白
冬春季節易患感冒, 一些家長把預防的希望寄託在丙種球蛋白上, 這可靠嗎?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漿為原料製成的, 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簡寫為IgG)。 從理論上講,
七、中草藥安全
一般而言, 中草藥的安全性比西藥大一些。 但只是相對而言, 如果隨便服用同樣可導致嬰幼兒健康的損害。 據國內醫藥期刊報導, 夏枯草、菊花、梔子、魚腥草、淡竹葉、蘆根、生地等中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揮發油、甙類以及無機鹽成分,可能加重嬰幼兒的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噁心、嘔吐、驚厥等症狀;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誘發齒齦腫脹、咽喉疼痛、記憶衰退、興奮失眠等不適感;牛黃解毒片長時間服用可導致白細胞減少。因此,中草藥也不能濫用。
八、小病貴藥
孩子患了病,家長恨不得藥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藥、貴藥。比如感冒發燒,動輒就上抗生素,而且嫌青黴素過時而動用先鋒黴素。再如腹瀉,不問青紅皂白,吡呱酸、氟呱酸一擁而上。其實,感冒發燒多由病毒引起,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無效,先鋒黴素不但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還會造成耐藥性,一旦以後真患上了嚴重感染反而用之不靈;腹瀉同樣如此,70%的水瀉樣便為病毒與產毒性大腸肝菌所致,只需多喝水、調整飲食、適當服一些消化酶類藥物以及B族維生素即可解決,不必動用抗菌藥。而抗菌藥還可殺傷腸道中的有益菌,造成腸道菌群失調,黴菌趁機興風作浪,醫學上稱為二重感染,治起來也相當麻煩。
九、小兒用成人藥
相當多的家長不懂得用藥之道,不瞭解兒童與成人的差別,誤認為只要減少一點用量就行,此種做法十分有害。必須弄清楚,小兒與成人不僅是體重不一樣,更有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別,尤其是小兒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完善,酶系統未建立。藥物代謝產生不反應,重者可致殘甚至喪命。如四環素可影響小兒骨骼生長,並使牙齒變黃,形成四環素牙,故8歲以下兒童不能用;抗菌藥氟喹諾酮可引起關節病變,妨礙軟骨的正常發育,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皆用不得。再如常見的解熱止痛藥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兒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降低攜氧能力,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種成分易使小兒白細胞數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險;感冒通含有雙氯滅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損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十、糖水服藥
中藥其味苦澀,小兒不願服,父母便用糖水矯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較多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並在胃液中凝固變性,繼而混濁沉澱,致使療效大打折扣。有些藥物恰恰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發揮療效的,若在藥中加糖,效果不佳。此外,糖還可干擾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燒藥的作用,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總之,糖水服藥不利於治病,最好用白開水送服。
99藥劑師溫馨提示在給兒童用藥的時候最好是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進行,掌握準確的用藥劑量和用藥方法,並且要觀察用藥後小孩的反應,避免藥物和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夏枯草、菊花、梔子、魚腥草、淡竹葉、蘆根、生地等中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揮發油、甙類以及無機鹽成分,可能加重嬰幼兒的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六神丸含有蟾酥,可能引起噁心、嘔吐、驚厥等症狀;珍珠丸含有朱砂,可能誘發齒齦腫脹、咽喉疼痛、記憶衰退、興奮失眠等不適感;牛黃解毒片長時間服用可導致白細胞減少。因此,中草藥也不能濫用。
八、小病貴藥
孩子患了病,家長恨不得藥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藥、貴藥。比如感冒發燒,動輒就上抗生素,而且嫌青黴素過時而動用先鋒黴素。再如腹瀉,不問青紅皂白,吡呱酸、氟呱酸一擁而上。其實,感冒發燒多由病毒引起,有其自然病程,抗生素無效,先鋒黴素不但不能改變這種狀況,還會造成耐藥性,一旦以後真患上了嚴重感染反而用之不靈;腹瀉同樣如此,70%的水瀉樣便為病毒與產毒性大腸肝菌所致,只需多喝水、調整飲食、適當服一些消化酶類藥物以及B族維生素即可解決,不必動用抗菌藥。而抗菌藥還可殺傷腸道中的有益菌,造成腸道菌群失調,黴菌趁機興風作浪,醫學上稱為二重感染,治起來也相當麻煩。
九、小兒用成人藥
相當多的家長不懂得用藥之道,不瞭解兒童與成人的差別,誤認為只要減少一點用量就行,此種做法十分有害。必須弄清楚,小兒與成人不僅是體重不一樣,更有諸多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別,尤其是小兒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完善,酶系統未建立。藥物代謝產生不反應,重者可致殘甚至喪命。如四環素可影響小兒骨骼生長,並使牙齒變黃,形成四環素牙,故8歲以下兒童不能用;抗菌藥氟喹諾酮可引起關節病變,妨礙軟骨的正常發育,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皆用不得。再如常見的解熱止痛藥因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兒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降低攜氧能力,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種成分易使小兒白細胞數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險;感冒通含有雙氯滅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損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十、糖水服藥
中藥其味苦澀,小兒不願服,父母便用糖水矯正口味。殊不知,糖中有較多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並在胃液中凝固變性,繼而混濁沉澱,致使療效大打折扣。有些藥物恰恰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發揮療效的,若在藥中加糖,效果不佳。此外,糖還可干擾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燒藥的作用,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總之,糖水服藥不利於治病,最好用白開水送服。
99藥劑師溫馨提示在給兒童用藥的時候最好是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進行,掌握準確的用藥劑量和用藥方法,並且要觀察用藥後小孩的反應,避免藥物和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