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古人學養生 名人的養生妙招大公開

孔子提出“德潤身”, “大德必得其壽”, “仁者壽”, “修以道, 修道以仁”等觀點。 仁,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 壽, 則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 也就是說, 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 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 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 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 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 他的“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 他還宣導“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

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 有益於人體健康, 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老子主張“少私念, 去貪心”, 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 必然會得隴望蜀, 想入非非, 甚至損人利已, 損公肥私, 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 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 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 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 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 雖富莫能自存”。 “故仁人之多壽者, 外無貪而內清靜, 心平和而不失中正, 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中寫道:“性既自善, 內外百病悉不自生, 禍亂災害亦無由作, 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稱:“積善有功, 常存陰德, 可以延年。 ”張景嶽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 欲樂者莫如為善。 ”簡明地道出了為善, 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繫。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 當以德行為主, 而以調養為佐”。 提出了常存安靜心, 常存正覺心, 常存歡喜心, 常存善良心, 常存和悅心, 常存安樂心等, 作為養德要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