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節脫位如何進行急救

4歲以下的小兒橈骨頭發育不全, 環狀韌帶鬆弛, 受到牽拉易發生半脫位。 脫位後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關節對合關係異常。 X射線片可確診, 並可判定有無合併骨折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病理改變。 治療以手法復位為主, 切忌粗暴。 復位不成功者才切開復位。 復位後制動3周, 開始主動運動, 輔以輕柔的被動運動, 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 切勿暴力被動推拿。

下巴脫位

在日常生活中, 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的人在一陣哈哈大笑之後, 張嘴過大, 突然閉不上嘴, 上下牙也合不上了, 而且還流口水, 說起話來也支支吾吾地聽不清楚,

下巴向下垂, 臉明顯地長了,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掉下巴。

急救措施

1.當下巴脫位後, 不要著急。 復位人可將家庭中常用的方凳放倒, 請掉下巴者靠牆而坐, 頭貼著牆, 這樣下巴就能低於復位人的肘關節, 復位時好使勁。

2.復位人的雙手拇指用手絹裹上, 伸進脫位者的嘴裡, 放在兩邊後牙的咬合面上, 其餘的四個手指放在嘴外邊的下頜骨的下緣。

3.復位之前, 先轉移掉下巴者的注意力, 然後用力壓下頜向下, 同時將頦部向上端, 這樣使下頜骨的髁狀突呈弧狀轉動到結節的下面, 只要再輕輕向後推動一下, 就能使髁狀突滑到原來的關節腔裡面。 這時, 復位人的雙手拇指迅速滑到後牙外邊, 避免咬傷。

注意事項

復位後, 最好使用繃帶將下巴托住, 幾天內不要張大嘴, 防止形成習慣性脫位。

肘關節脫位

在全身各關節脫位中, 肘關節脫位最為多見。 常見於青少年中, 因受到間接暴力傷害所致。 例如突然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著地, 暴力沿前臂向上傳遞, 肱骨前下端受身體中力作用突破薄產的關節囊前壁, 向前移動, 導致肘關節脫位。 受傷後患者表現為肘關節腫脹、疼痛、畸形明顯, 前臂縮短, 肘關節周徑增粗, 肘前方可摸到肱骨遠端, 肘後可觸到尺骨鷹嘴, 肘關節彈性固定於半伸位元。

急救措施:

發生肘關節脫位時, 如果跟前無救助者, 傷患本人根據肘關節的傷情判斷是關節脫位, 不要強行將處於半伸位的傷肢拉直, 以免引起更大的損傷。

可用健側手臂解開衣扣, 將衣襟從下向上兜住傷肢前臂, 系在領口上, 使傷肢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固定在前胸部, 再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如果有人救助, 若救助人員對骨骼不十分熟悉, 不能判斷關節脫位是否合併骨折時, 不要輕易實施肘關節脫位復位法, 以防損傷血管和神經, 可用三角巾將傷患的傷肢呈半曲位懸吊固定在前胸部, 送往醫院即可。

肘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傷患呈坐位, 助手握住上臂作對抗牽引。 治療者一手握患者腕部, 向原有畸形方向持續牽引, 另一隻手手掌自肘前方向肱骨下端向後推壓, 其餘四指在肘後將鷹嘴突向前提拉, 即可使肘關節復位。 復位後將肘關節屈曲90度, 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

或用長石膏托固定。 2~3周後去除外固定, 輔以積極的功能鍛煉, 以恢復肘關節的功能。

肩關節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的類型是前脫位, 多見於跌倒時上肢處在外展外旋或後伸時, 手掌或肘部著地, 外力向上傳導使肱骨頭衝破關節囊的下方, 造成肱骨頭向前脫位。 肩關節後脫位比較少見。

肩關節脫位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關節活動受限, 在脫位早期可無明顯腫脹。 肩部輕度外展, 有彈力性固定, 形成典型的“方形肩”, 關節盂空虛, 在腋窩可摸到移位的肱骨頭, 搭肩試驗即患肢手掌搭在對側肩部時, 患側肘部不能貼於胸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脫位往往併發骨折。

肩關節脫位救治可有兩種辦法:

一種為腳蹬法, 適用於人手少的情況。

病人仰臥于矮床邊, 救護者站在病人患側, 雙手握住患肢前臂, 用腳跟(右側脫位用右腳, 左側脫位用左腳)蹬在脫位的腋窩內, 救護者手腳同時用力, 一邊用腳蹬, 一邊牽引患肢, 並慢慢向外旋轉上臂即可復位。 復位後, 用三角巾托起前臂, 並以繃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上3周。

另一種是牽引推拿法。 這種辦法需3個人配合操作。 病人坐住, 一助手雙手抱住患側腋下, 另一助手握著病人手腕部, 將患肢外展30—40度, 兩助手作對拉牽引, 並緩緩外旋患肢, 術者雙手握住肩部, 並將肱骨頭向關節盂推動即可復位。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多為直接暴力所致, 常見為後脫位, 偶有前脫位和中心脫位。 後脫位, 前脫位也可合併髖臼骨折。 不作X線攝片必會漏診。治療不當、必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影響關節功能。

臨床表現

1、外傷後患髖腫痛,活動受限。

2、後脫位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短縮畸形。

3、前脫位,患髖伸直外展外旋畸 形。

4、中心脫位,患肢短縮畸形,髖活動受限。

治療原則

1、後脫位、前脫位者麻醉後手法復位加皮膚牽引。

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後,髖臼骨折不能復位,影響關節功能者,手術切開復位。

3、中心脫位,行骨牽引持續重定。必要時手術復位,修復髖臼頂。

用藥原則

1、一般病人,對症治療止痛、舒筋湯外洗。

2、手術病人、用抗生素防感染,術後三天傷口無感染可停藥。

專家提示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復位,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不作X線攝片必會漏診。治療不當、必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影響關節功能。

臨床表現

1、外傷後患髖腫痛,活動受限。

2、後脫位患髖屈曲,內收、內旋、短縮畸形。

3、前脫位,患髖伸直外展外旋畸 形。

4、中心脫位,患肢短縮畸形,髖活動受限。

治療原則

1、後脫位、前脫位者麻醉後手法復位加皮膚牽引。

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後,髖臼骨折不能復位,影響關節功能者,手術切開復位。

3、中心脫位,行骨牽引持續重定。必要時手術復位,修復髖臼頂。

用藥原則

1、一般病人,對症治療止痛、舒筋湯外洗。

2、手術病人、用抗生素防感染,術後三天傷口無感染可停藥。

專家提示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復位,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