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製
草果仁:揀淨雜質, 置鍋內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並微鼓起, 取出稍涼, 碾去殼, 過篩取仁。
薑草果仁:取草果仁, 加姜汁與水少許, 拌勻, 微炒, 取出, 放涼。
(每草果仁100斤, 用鮮薑10斤取汁) 《本草從新》:草果, 面裹煨熟, 取仁用。
性味
辛, 溫。
1、《飲膳正要》:味辛, 性溫, 無毒。
2、《本經逢原》:辛, 溫, 澀, 無毒。
3、《本草從新》:辛, 熱。
歸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燥濕除寒, 祛痰截瘧, 消食化亂治瘧疾, 痰飲痞滿, 脘腹冷痛, 反胃, 嘔吐, 瀉痢, 食積。
1、李杲:溫脾胃, 止嘔吐, 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 消一切冷氣膨脹, 化瘧母, 消宿食, 解酒毒、果積。
兼辟瘴解瘟。
2、《飲膳正要》:治心腹痛, 止嘔, 補胃, 下氣。
3、《本經逢原》:除寒, 燥濕, 開鬱, 化食, 利膈上痰, 解麵食、魚、肉諸毒。
4、《本草求原》:治水腫, 滯下, 功同草蔻。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 0.8~1.5錢;或入丸、散。
宜忌
氣虛或血虧, 無寒濕實邪者忌服。
1、《本草蒙筌》:大耗元陽, 老弱虛羸, 切宜戒之。
2、《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熱瘀滯, 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裡急後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 鹹屬暑氣溫熱, 皆不當用。
3、《本草備要》:忌鐵。
宜:脘腹冷痛、食積不化, 或飲食不香、嘔吐反胃者宜食。
忌:氣虛或血虛的體弱者切勿多食, 以免耗傷正氣;陰虛火旺者也不可服, 防其溫燥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