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富含有機質的腐殖土為好、黃泥地、澇窪地和砂石地一般不適宜栽培天麻。 栽麻場地的空氣要清新涼爽、濕潤。 一般選擇參後地或林間樹下。 人、畜不易踐踏, 便於管理的地方為好。 對整地要求不嚴, 一般除掉地面雜物或砍掉過密小灌木, 便可培床或挖穴栽種天麻。
二、菌材的準備
1、菌枝的準備。 一般選用2~3釐米粗的柞樹或樺樹, 斜砍成8~10釐米的小段備用。
2、菌棒的準備。 一般闊葉樹的木材均可做菌棒的材料, 常用的有柞樹、樺樹、花楸樹等。 選粗5~10釐米的樹幹或枝椏,
3、菌材的處理。 用水50公斤。 硝銨0.5公斤, 硫酸鎂0.5公斤配成營養液, 把菌枝、菌棒放在營養液中浸泡一小時撈出, 風乾表面水分就可以用了。
三、栽麻
天麻在生產上以營養繁殖為主(塊莖繁殖), 這種繁殖方法是以天麻塊莖作為播種材料, 使其直接產生新個體。 大的收穫加工, 小的繼續做播種材料。
1、種栽的選擇。 不論是箭麻、白麻、米麻, 天麻的塊莖均可作播種材料, 從收穫塊莖入藥的角度講, 白麻好于米麻, 米麻好于箭麻。 生產上多選擇中、小白麻(重量2.5~20克)做播種材料, 因中、小白麻生長速度快, 繁殖能力強, 是最好的播種材料。 不淪什麼麻種都應選擇個體發育完整,
2、栽麻時間。 天麻栽培既可以春栽也可以秋栽。 春栽一般在5月1日前後, 秋栽在10月份以後。
3、栽麻方法。 在床(穴)底部先放入薄薄的一層樹葉, 將準備好的菌棒順床(穴)擺入, 菌棒間距3~5釐米左右, 填上原土, 使菌材半露, 然後在菌棒問按八字形或斜平行擺入菌枝, 菌枝兩端靠近菌棒魚鱗口, 在菌枝魚鱗口處均勻放入雞蛋大小菌種, 在菌種之間放入麻種, 再蓋上一層樹葉, 在樹葉上再按同樣方法擺上菌棒、菌枝、菌種和麻種, 按土層厚度可栽2~3層, 這種方法每層每平方米用菌種約6~7袋, 麻種0.4~0.5公斤。 最後在床(穴)上覆蓋10釐米左右的腐殖土。
四、田間管理
1、防旱。 天麻和密環菌的生長要求有較高的濕度,
2、防澇。 天麻喜濕潤條件, 但怕積水, 進入雨季要注意排水。
3、防凍。 天麻越冬時, 要在床(穴)上面覆蓋厚土、樹葉或薄膜。
五、病蟲害防治
天麻在栽培過程中病蟲害不多, 主要是雜菌的危害較重, 要創造密環菌生長的優良環境, 抑制雜菌的生長。 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選擇新鮮的菌棒:新鮮的木棒可以減少雜菌的感染。
2、選地得當:栽天麻的地方一定要選排水良好、土質疏鬆的參後地或林下, 避免雨後積水。
3、菌種要純, 要充足:多放優質菌種, 使密環菌生長加快, 借密環菌的優勢來抑制雜菌的生長。
4、加強床(穴)內水分、溫度的管理:注意床(穴)內的溫度和濕度的變化,
六、天麻的收穫與加工
1、收穫。 天麻應在休眠期採收, 即秋季10~11月或春季4月份前後。 收穫時要先撤去覆土或樹葉, 再取出菌材, 然後取箭麻、白麻、米麻。 箭麻及大的白麻加工為商品麻, 其餘小的白麻及米麻做種栽用。
2、加工:
a洗刷刮鱗:收穫後的天麻用水洗刷至表面無泥土汙物, 並用硬物擦去外表鱗片。
b蒸、煮:蒸麻要按不同的等級分別放在籠屜上, 蒸15~20分鐘, 至塊莖無白心為度;煮麻是將開水或米湯燒開後, 把不同等級的塊莖投入開水中, 煮5~15分鐘, 煮到塊莖有點透明即可撈出。
c烘乾或曬乾:將蒸煮好的天麻放在烘乾室內烘乾或晴天時放於室外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