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中醫的經典著作,
但其寫作年代久遠,
有個別文詞古奧難懂,
今就其中幾個詞義提出一點看法,
以期能更準確地理解原文。
似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zhizhi,
微似有汗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離,
病必不除。
”
句中“似”字今人大多不注,
認為與現代漢語相同,
是“好像”之義。
照此理解,
豈不大誤。
因全句是說:讓病人發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可見,
把“微似有汗”譯為“稍微好像有汗”,
豈不前後矛盾?
“似”不是“好像”,
而是“連續”、“接續”之義。
《廣雅·釋詁》:“似,
續也。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雲“似者,
《小雅·斯干篇》:‘似續妣祖’。
《周頌·良耜篇》:‘以似以續’。
毛傳並雲:‘似,
嗣也’。
”“嗣”即“連續”、“接續”之義。
可見,
“微似有汗益佳”是說:稍微連續出汗最好。
“似”作“連續”之義,
《傷寒論》中並非此例。
該篇下文的“覆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及“上七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句中的“似”都是“連續”之義。
若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病在陽,
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
其熱被劫不得去,
彌更益煩。
”句中的“若”今人大多理解為“如果”之義。
此乃大誤。
其原因是該句錯誤句讀而導致錯誤的理解。
“若”前面的逗號應去掉,
作“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
“若”是選擇連詞“或者”之義。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若,
猶‘或’也。
”《漢語大字典》:“若,
表示選擇關係,
相當於‘或’、‘或者’。
”並舉有許多例證,
茲不贅引。
另外,
從上下文來看,
用冷水潠(噴灑)之或灌(澆灌)之,
病人熱邪都會被遏止不能去除。
其實,
下文有“若以水潠之洗之,
益令熱劫不得出。
”可知,
如果把“若”解為“如果”,
上下文義不連貫。
其實“若”表示“或者”之義,
在《傷寒論》中較多。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四》雲:“太陽病,
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
小便數,
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句中三個“若”都是“或者”之義。
陷脈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衄家不可發汗,
汗出必額上陷,
脈急緊,
直視不能眴,
不得眠。
”今本大都按以上標點,
誤。
“陷脈”當為一詞,
不可分開,
今人因錯誤斷句,
而導致錯誤理解。
如郭藹春《傷寒論校注語譯》注雲:“額上陷:額部兩側太陽穴處陷下不起。
”《內經講義》注雲:“額上陷,
脈急緊:指額部兩旁(相當於太陽穴)凹陷處動脈拘急。
”造成此誤的原因,
是沿襲古注所致。
成無己注雲:“若發汗,
則上焦津液枯竭,
經絡乾澀,
故額上陷,
脈急緊。
”“陷脈”當是一個固定詞語,
不可分割,
這在許多醫經中可以證明。
《靈樞·九針十二原》:“故針陷脈則邪氣出,
針中脈則濁氣出。
”張介賓注:“諸經孔穴,
多在陷者之中,
故凡欲去寒邪,
須刺各經陷脈,
則經氣行而邪氣出。
”又《素問·骨空論》:“腨下陷脈灸之。
”張介賓注:“陷脈,
足太陽承山穴也。
”可見,
“陷脈”是凹陷處的動脈。
後人不達,
誤把“陷脈”一詞分割開來,
造成錯誤的句讀,
從而又錯誤地理解。
坐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當汗不汗,
其人煩躁,
不知痛處,
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氣但坐,
以汗出不徹故也。
”此段文字,
今人大都按以上斷句,
並把“坐”解為動詞“坐”,
大誤。
因為通讀《傷寒論》全書,
論述咳喘的內容非常多,
但沒有“但坐”的描述。
另外,
從該條條文來看,
“短氣”只是表邪沒能全部解除所致,
不致於到“短氣但坐”的地步。
其實,
這裡也是誤讀後從而又錯誤的理解。
此文正確的句讀應是“其人短氣,
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坐”是副詞“因為”之義。
清·劉淇《助字辨略》:“坐,
猶雲因也。
”楊樹達《詞詮》:“坐,
原因介詞,
因也。
”“坐以”是同義詞連用,
“因為”、“由於”之義。
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詩中“坐”就是因為之義。
“坐”表原因,
古例甚多,
茲不贅引。
其實,
從成無己的注釋來看,
成注雲:“則痛無定處,
或在腹中,
或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而短氣,
但責以汗出不徹,
更發汗則愈。
”可見,
成無己也是認為病人“短氣”,
而非“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