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溫陽通痹法治胸痹

溫陽通痹法治:冠心病心絞痛, 屬中醫學“胸痹”、“真心痛”範疇。 以胸部悶痛, 甚則胸痛徹背, 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症, 輕者僅感胸悶如窒, 呼吸欠暢, 重者則有胸痛, 嚴重者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心, 則病心痛。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亦說:“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內痛。 ”

本病的發生是由於陽氣素虛, 寒氣聚于清陽之府, 胸陽不布, 常挾濁陰痰瘀上擾, 導致氣血瘀滯, 胸陽失展, 心脈受阻, 發為胸痹。 《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病名, 認為其病機為“陽微陰弦”, 上焦陽虛, 胸陽不振;下焦陰寒過盛,

水飲內停, 陰乘陽位, 二者相互搏結而發病, 屬本虛標實的病變。 本虛為陽氣虧虛, 心脈失養;標實為陰寒、痰濁、瘀血交互為患。 其病位在心, 涉及到脾、腎等髒。 治療以溫陽通痹為主, 選用《金匱要略》之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30克, 薤白 12克, 法半夏15克。 瓜蔞甘寒, 清肺化痰、利氣散結, 開通胸膈痹塞;薤白辛開行滯、苦泄痰濁, 散陰寒凝結而溫通胸陽, 為治療寒痰阻滯, 胸陽不振之胸痹要藥;半夏辛溫, 燥濕化痰, 消痞散結, 三藥合用, 散氣宣痹, 祛痰行滯, 通陽泄濁, 對於脾運失健, 濕痰阻脈, 氣滯血瘀, 胸陽失展之胸痹有良效。

臨證加減:若心區刺痛, 血瘀偏重, 加三七粉、延胡索、丹參、五靈脂等;若舌苔白膩, 加石菖蒲、陳皮、茯苓等;若苔黃膩, 脈滑數,

加黃連、竹茹等;若氣滯偏重, 加理氣藥枳實、砂仁等;若兼面白氣短, 舌淡, 脈遲而結代, 加溫陽補氣藥制附子、乾薑、黃芪等;兼心悸易驚, 失眠不安, 加熟地、五味子、阿膠等;兼體弱便溏者, 加白術、山藥、雞內金等健脾助運;兼陽虛浮腫者, 加真武湯;陰虛陽浮, 頭昏脈弦者可加天麻鉤藤飲、杞菊地黃丸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