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鑒別

腎氣不固證 是腎氣不足, 封藏無權, 固攝失職所表現的證候。 故以膀胱失約, 精關不固及帶脈、任脈失固為臨床特徵。

腎不納氣證 腎氣虛弱, 不能攝納, 氣不歸元所表現的證候。 常見呼吸急促, 不足以息, 動則尤甚等臨床表現。

病因

腎氣不固證 年高腎氣漸衰, 或房勞過度, 或久病重病, 損耗腎氣, 或小兒先天腎氣不足, 以上諸因, 均可導致腎氣虛衰, 固攝失職。 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腎主水, 勞傷之人, 腎氣虛弱, 不能藏水, 故小便後水液不止而餘瀝。 ”“勞傷於腎, 腎氣虛冷故也, 腎主水而開竅于陰, 陰為浮便之道, 胞冷腎損,

故小便白而濁也。 ”“主骨髓而藏於腎, 虛勞腎氣虛弱, 故精液少也。 ”“勞傷腎虛不能藏於精, 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 ”

腎不納氣證 久病咳喘, 耗傷肺氣, 漸累腎臟, 消耗腎氣, 腎“納氣”作用減退;或房勞久病傷腎, 或年高腎氣虛衰, 均可導致腎氣不足, 攝納無權, 肺氣難續, 發為喘證。 正如《醫宗己任編》所說:“況喘症之虛者, 由元海無根, 致腎氣不納。 ”

病機

腎氣不固證 腎開竅于前後二陰, 與膀胱互為表裡, 若腎氣不固, 則常可表現膀胱失約, 小便的改變;腎主生殖, 藏精, 為封藏之本, 腎氣虛則精關不固;婦女則表現為沖任、帶脈不固等疾患。 因此, 古人認為:“《經》曰:腎主大小便。 又曰:腎司開闔。 又曰:腎開竅于二陰。 可見腎不但主小便, 而大便之能開而複能閉者,

腎操權也。 ”(《醫貫》) “腎精貴乎走澀, 膀胱常欲氣化者也”(《重訂嚴氏濟生方》)。 “腎虛不能傳制水液, 故隨飲隨小便。 ”“小便白而多, 夜尿多, 小便數, 小便不通, 小便難, 遺尿, 尿床皆由腎虛所致。 ”(《諸病源候論》)

腎不納氣證 肺主氣司呼吸, 肺為氣之主, 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深度, 須賴腎的納氣作用, 才能防止呼吸表淺, 故稱腎為氣之根。 生理狀態下, 肺的呼吸功能和腎的納氣功能協調配合, 則呼吸通暢, 正如《類證治裁》所說:“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根, 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 陰陽相交, 呼吸乃和, 若出納升降失常, 斯喘作焉。 ”《醫碥》亦雲:“氣根於腎, 亦歸於腎, 故曰腎納氣, 其息深深。 肺司呼吸, 氣之出入於是乎主之, 且氣上升至肺而極, 升極則降, 由肺而降,

故曰肺為氣主。 腎主納氣, 故丹田為下氣海, 肺為氣主, 故胸中為上氣海。 ”若腎氣虧虛, 攝納無權, 故表現為腎不納氣的證候。 若氣虛日久, 傷及陰液, 則可出現腎之氣陰兩虛的證候, 除兼見腎氣虛的表現外, 尚有口幹心煩, 面赤, 手足心熱, 氣短息促, 舌紅, 脈細數的表現。 若喘久不愈, 必傷於心, 心失其主血脈功能, 則血行不暢, 瘀阻於內, 而見心悸, 口唇、爪甲、舌、顏面青紫, 脈結代等症。 若喘促持續不解, 氣損及陽, 陽虛而氣脫, 則形成孤陽外越的病理轉歸。 故《醫貫》說:“真元耗損喘, 出於腎氣之上奔。 其人平日若無病, 但覺氣喘, 非氣喘也, 乃氣不歸元也。 視其外證, 四肢厥逆, 面赤而煩躁惡熱, 似火非火也, 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也。 察其脈,
兩寸雖浮大而數, 兩尺微而無力。 或似有而無為辨耳。 ”總之, 腎不納氣證候, 除具備“喘”的特點外, 尚有肺腎氣虛的表現, 若進一步發展, 則可形成氣陰兩虛, 或累及於心, 心血瘀阻, 甚則虛陽外脫的危證。

鑒別要點

腎氣不固證 腰膝酸軟, 面色白而少華, 神疲倦怠, 聽力減退, 小便清長而頻數, 餘瀝不淨, 甚則尿失禁, 遺尿。 男子早洩遺精, 女子白帶清稀量多, 或胎動易滑, 舌淡苔白, 脈沉弱。 以膀胱失約, 精關不固, 沖任帶脈失固和腎氣虛證共見為臨床特徵。

腎不納氣證 咳喘氣急, 不足以息, 呼多吸少, 氣不接續, 動則尤甚, 不得平臥, 張口抬肩, 語聲低微, 腰膝酸軟, 神疲倦怠, 自汗, 舌淡苔白, 脈沉弱。 以久病咳喘, 呼吸氣急, 喘不得臥, 動則尤甚和肺腎氣虛證共見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腎氣不固證和腎不納氣證, 均屬腎氣虛的範疇, 即以腎氣虛為共同的病理基礎。 故具備腰膝酸軟,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沉弱的共同症狀。 但二者因病機演變趨勢不同, 故臨床表現各異。

腎氣不固證 因腎氣不足, 腰府骨骼失養, 故腰膝酸軟, “徐東皋曰:腰者腎之外候, 一身所持以轉移闔辟者也。 蓋諸脈皆貫於腰而絡於腰脊, 腎氣一虛, 腰必痛矣”(《景嶽全書》)。 腎開竅於耳, 腎元虧虛, 氣血不能上榮清竅, 則聽力減退;氣虛則神疲倦怠, 面色白而少華。 腎開竅于二陰, 與膀胱互為表裡, 腎氣虛, 膀胱失約, 水泉不藏, 導致小便清長而頻數, 甚則尿失禁。 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小便不禁者, 腎氣虛, 下焦受冷也, 腎主水, 其氣下通于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水液,故小便不禁。”腎虛,無力將膀胱尿液排空,故餘瀝不淨,《聖濟總錄》認為:“虛勞小便餘瀝者,腎氣虛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則氣不能化,氣不化,則水道不通,故小便後有餘瀝。”若小兒腎氣未充,脬氣不固,則可見遺尿。“腎與膀胱俱虛,內氣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遇夜而陰虛愈多”(《仁齋直指方》),腎藏精,須賴腎氣之固攝,方精不外泄,若腎氣不足,腎失閉藏、封蟄之職,精關不固,則早洩滑精,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遺失,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婦女則帶脈失固,而見白帶清稀量多;沖任不固,則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均為氣虛之象。

腎不納氣證 “《仁齋直指》雲: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顧氏醫鏡》)。若腎氣虛衰,則攝納無權,下焦元氣根本不固,氣不歸元,肺失清肅,氣逆於上,導致咳喘氣急,不足以息,呼多吸少,氣不接續,動則尤甚,張口抬肩,不得平臥。“論曰:肺氣喘急者,肺腎氣虛,因中寒濕至陰之氣所為也。肺為五臟之華蓋,腎之脈入肺中,故下虛上實,則氣道奔迫,肺葉高舉,上焦不通,喘急不得安臥”(《聖濟總錄》)。語聲低微,腰膝酸軟,神疲倦怠,自汗,舌淡苔白,脈沉弱,皆為肺腎氣虛之象。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腎氣不固證,以膀胱失約,精關不固,沖任帶脈失於固攝和氣虛功能減退為病機特點。如膀胱失約,則小便清長而頻數,餘瀝不淨,甚則尿失禁,遺尿;精關不固,則男子早洩遺精;沖任帶脈失於固攝,則白帶清稀量多,或胎動易滑;氣虛,功能減退諸症是本證和腎不納氣證的共同表現,前已述及。腎不納氣證,是以腎元不固,不納肺氣,氣逆上奔和肺腎氣虛證為病機特點。如氣不歸根,逆氣上奔,則咳喘氣急,不足以息,呼多吸少,氣不接續,動則尤甚,不得平臥,張口抬肩。本證與腎氣不固證,均有腎氣虛的表現(前已述及),然本證還有肺氣虛的自汗、語聲低微等表現。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主要病機是腎氣不足,固攝無權,膀胱失約,精囊、沖任帶脈失于固攝封藏,功能活動減退。後者主要病機是腎元虛憊,不納肺氣,肺失清肅,氣逆上奔,氣不歸元,肺氣不足,功能減退。前者病變臟腑主要在腎,影響膀胱,屬下焦腎氣虛證。後者病變臟腑主要在肺腎,先有肺氣不足而漸損腎氣,屬上盛下虛證。逆氣壅遏於上,腎之真元虧乏於下,終致虛陽外脫的危候。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均屬腎氣虛的不同病理分類,腎不納氣證較之腎氣不固證病情重,也可伴有腎氣不固的臨床表現。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均有勞傷腎氣的病因,但前者常可見於老年腎衰或小兒腎氣未充,後者常有久病咳喘的病史。

腎氣不固證,治療益補腎益氣固攝,方用桑螵蛸散(《本草衍義》);腎不納氣證,治療宜補腎納氣,方用參蛤散(《濟生方》)或都氣丸(《醫宗己任編》)。

其氣下通于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水液,故小便不禁。”腎虛,無力將膀胱尿液排空,故餘瀝不淨,《聖濟總錄》認為:“虛勞小便餘瀝者,腎氣虛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則氣不能化,氣不化,則水道不通,故小便後有餘瀝。”若小兒腎氣未充,脬氣不固,則可見遺尿。“腎與膀胱俱虛,內氣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遇夜而陰虛愈多”(《仁齋直指方》),腎藏精,須賴腎氣之固攝,方精不外泄,若腎氣不足,腎失閉藏、封蟄之職,精關不固,則早洩滑精,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遺失,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婦女則帶脈失固,而見白帶清稀量多;沖任不固,則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均為氣虛之象。

腎不納氣證 “《仁齋直指》雲: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顧氏醫鏡》)。若腎氣虛衰,則攝納無權,下焦元氣根本不固,氣不歸元,肺失清肅,氣逆於上,導致咳喘氣急,不足以息,呼多吸少,氣不接續,動則尤甚,張口抬肩,不得平臥。“論曰:肺氣喘急者,肺腎氣虛,因中寒濕至陰之氣所為也。肺為五臟之華蓋,腎之脈入肺中,故下虛上實,則氣道奔迫,肺葉高舉,上焦不通,喘急不得安臥”(《聖濟總錄》)。語聲低微,腰膝酸軟,神疲倦怠,自汗,舌淡苔白,脈沉弱,皆為肺腎氣虛之象。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腎氣不固證,以膀胱失約,精關不固,沖任帶脈失於固攝和氣虛功能減退為病機特點。如膀胱失約,則小便清長而頻數,餘瀝不淨,甚則尿失禁,遺尿;精關不固,則男子早洩遺精;沖任帶脈失於固攝,則白帶清稀量多,或胎動易滑;氣虛,功能減退諸症是本證和腎不納氣證的共同表現,前已述及。腎不納氣證,是以腎元不固,不納肺氣,氣逆上奔和肺腎氣虛證為病機特點。如氣不歸根,逆氣上奔,則咳喘氣急,不足以息,呼多吸少,氣不接續,動則尤甚,不得平臥,張口抬肩。本證與腎氣不固證,均有腎氣虛的表現(前已述及),然本證還有肺氣虛的自汗、語聲低微等表現。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主要病機是腎氣不足,固攝無權,膀胱失約,精囊、沖任帶脈失于固攝封藏,功能活動減退。後者主要病機是腎元虛憊,不納肺氣,肺失清肅,氣逆上奔,氣不歸元,肺氣不足,功能減退。前者病變臟腑主要在腎,影響膀胱,屬下焦腎氣虛證。後者病變臟腑主要在肺腎,先有肺氣不足而漸損腎氣,屬上盛下虛證。逆氣壅遏於上,腎之真元虧乏於下,終致虛陽外脫的危候。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均屬腎氣虛的不同病理分類,腎不納氣證較之腎氣不固證病情重,也可伴有腎氣不固的臨床表現。

腎氣不固證與腎不納氣證,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均有勞傷腎氣的病因,但前者常可見於老年腎衰或小兒腎氣未充,後者常有久病咳喘的病史。

腎氣不固證,治療益補腎益氣固攝,方用桑螵蛸散(《本草衍義》);腎不納氣證,治療宜補腎納氣,方用參蛤散(《濟生方》)或都氣丸(《醫宗己任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