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治一慢性腹瀉患者, 方中使用了被列為“十八反”禁忌的反藥, 患者服藥後出現了較強的藥物反應, 後經輾轉加減變通, 繼續使用反藥控制了病情。 恰好近日又讀了貴報2011年7月29日載“使用十八反, 犯禁還是突破”一文, 頗多感觸。 劉某某, 男, 63, 農民, 2011年4月2日初診。 慢性腹瀉多年, 近一月加重, 每日腹瀉六七次, 便質稀溏, 晨瀉明顯, 服生冷及油膩加重。 面色晦暗, 腸鳴, 左下腹痛, 下重, 心煩。 苔白厚, 舌紅, 脈數。 證屬脾虛濕滯, 寒熱錯雜, 予半夏瀉心東加減。 處方:半夏10克, 黃連10克, 乾薑10克, 黃柏10克, 黨參15克, 吳茱萸6克, 山藥10克, 白術15克,
4月13日二診:服藥效果不著, 改烏梅丸合半夏瀉心湯:烏梅10克, 當歸6克, 黃連10克, 黃芩10克, 乾薑10克, 半夏10克, 山藥10克, 黨參10克, 附子10克, 茯苓10克, 白術10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水煎服, 5劑。 雖知半夏附子同用違反“十八反”, 但此前曾多次應用, 未見不良反應, 故而未加修正。 不料服藥僅一煎, 病人感覺雙手麻木憋脹, 噁心, 嘔吐痰涎, 面部不適, 喜搔抓, 以為過敏, 不敢服用。 病人家屬電話垂詢, 囑其先停藥, 用綠豆100克、甘草50克, 水煎服以解附子毒。
5月4日三診:病人言上次服藥副作用雖大, 但腹瀉大減, 因停藥後腹瀉加重就診, 餘證如前, 囑將上次餘藥一劑分2天服用, 且將附子撿出另行先煎30分鐘。
5月14日四診:服完4劑, 未出現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