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肺陰虛證與燥邪犯肺證鑒別

定義

肺陰虛證:肺陰虧損, 虛火內生, 肺失清肅潤降所表現的乾咳少痰, 痰少黏稠等肺系症狀和潮熱顴紅, 盜汗口幹, 五心煩熱等虛熱證候。 屬內燥證。

燥邪犯肺證:秋季易感燥邪, 耗傷肺金, 肺失潤降, 衛表失和所表現的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等肺系症狀和燥傷津液的唇、舌、鼻、咽乾燥及衛表失和的發熱惡寒或惡風, 頭身痛等症狀。 屬外燥證。

病因

肺陰虛證:高熱耗傷津液日久, 或汗吐下損失津液, 或癆蟲蝕肺, 或房室不節, 縱欲太過, 耗竭腎精, 子病及母, 累及肺陰, 導致肺之津液不足, 遂成肺陰虛證。 《十藥神書》在描述腎精枯竭時說:“……以致耗散精液,

則嘔血吐痰, 骨蒸煩熱, 腎虛精竭, 體弱形羸, 頰紅面白, 口乾咽燥, 小便白濁, 遺精, 盜汗, 飲食難進, 氣力全無, 斯因火乘金位, 重則半年而斃, 輕則一載而傾。 ”

燥邪犯肺證:秋冬感受燥邪, 燥邪外襲, 從口鼻皮毛而入, 肺開竅於鼻, 外合於皮毛, 且“肺為呼吸之橐龠, 位居最高, 受臟腑上朝之清氣, 稟清肅之體, 性主乎降;又為嬌髒, 不耐邪侵, 凡六淫之氣, 一有所著, 即能致病”(《臨證指南醫案》)。 故燥邪外侵, 易傷肺金, 但因秋季冷暖氣候變化的不同, 燥邪有偏寒和偏熱的不同屬性, 故臨床常分溫燥與涼燥兩類, 誠如俞根初所言:“秋深初涼, 西風肅殺, 感之者多屬風燥, 此屬燥涼, 較嚴冬風寒為輕, 若久晴無雨, 秋陽以曝,

感之者多病溫燥, 此屬燥熱, 較暮春風溫為重。 ”燥邪致病特點是:因燥性乾澀, 易傷津液, 故與內燥證的肺陰虛證, 均可有肺燥津虧的表現。

病機

肺陰虛證:多因陰液虧損, 肺失滋養, 陽失潛藏, 虛火內生, 或癆蟲消蝕營血, 陰虛火旺, 肺津不足, 肺失濡潤, 肺失潤降。 虛火易傷肺絡, 絡損動血。 若肺陰虛證日久, 損耗腎陰, 金水俱虧, 肺腎陰虛, 虛火內蒸, 營陰外泄, 損傷陽絡, 可致骨蒸, 勞嗽, 吐血, 因此, 《理虛元鑒》認為, 陰虛之證統於肺, “就陰虛成勞之統於肺者言之, 約有數種:曰勞嗽、曰吐血、曰骨蒸, 極則成屍疰。 其證有兼有不兼, 有從骨蒸而漸至勞嗽者, 有從骨蒸而漸至吐血者, 有竟以骨蒸枯竭而死, 不待成勞嗽者, 有竟從勞嗽起而兼吐血者,

有竟從吐血起而兼勞嗽者, 有久而成屍疰者, 有始終只一證而或痊或斃者。 凡此種種, 悉宰於肺。 雖有五勞七傷之異名, 而要以肺為極。 故未見骨蒸、勞嗽、吐血者, 預宜清金保肺;已見骨蒸、勞嗽、吐血者, 急宜清金保肺, 曾經骨蒸、勞嗽、吐血而愈者, 始終不可忘生金補肺。 此陰虛之證, 所當悉統於肺也”。 若虛火爍津, 喉燥失潤, 則音啞難複;筋脈失養, 肺熱葉焦, 則成肺痿;若肺虛日久, 消耗脾胃中氣, 氣血化生乏源, 則“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胸中氣滿, 喘息不便, 內痛引肩背, 身熱, 脫肉破”, “肩髓內消, 動作益衰”(《素問·玉機真髒論》)。 若陰損及陽, 心腎之陽衰敗, 就會出現氣喘水腫, 便溏, 面色、口唇青紫的病理轉歸。 肺陰虧虛, 常易外感燥邪, 燥邪犯肺, 又可加重內燥,
二者相互影響, 易使病情加重。

燥邪犯肺證:起病多有邪幹肺衛, 津傷液燥之象, 涼燥與外感風寒表證症狀相近;溫燥與外感風熱表證症狀相似, 雖都有表證, 但必具津傷液燥之象。 因此, 《重訂通俗傷寒論》說:“涼燥犯肺者, 初起頭痛身熱, 惡寒無汗, 鼻鳴而塞, 狀類風寒, 惟唇燥嗌幹, 乾咳連聲, 胸滿氣逆, 兩脅串疼, 皮膚乾痛, 舌苔白薄而幹, 捫之戟手;溫燥傷肺者, 初起頭疼身熱, 乾咳無痰, 即咯痰多稀而黏, 氣逆而喘, 咽喉幹痛, 鼻幹唇燥, 胸滿脅疼, 心煩口渴, 舌苔白薄而燥, 邊尖俱紅……”燥易傷津, 肺失潤降, 衛表不和。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燥津傷, 津液不能下潤於大腸, 大腸傳導功能失職, 腑氣不通, 而致腹脹便秘;肺具有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功能,

若燥傷肺金, 肺不布津, 水津不能下輸膀胱, 則易出現小便不利, 甚則癃閉。 若燥邪犯肺, 遷延不愈, 肺陰漸損, 亦可發展為肺陰虛證。

鑒別要點

肺陰虛證: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稠, 不易咳出, 甚則咳痰帶血, 聲音嘶啞, 五心煩熱, 形體消瘦, 口燥咽幹, 潮熱顴紅, 盜汗, 舌紅少苔, 脈細數。 以乾咳少痰質稠和陰虛內熱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燥邪犯肺證: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稠, 不易咳出。 甚則咳痰帶血, 口咽、唇、鼻、舌乾燥, 或發熱, 微惡風寒, 頭身疼痛, 舌紅苔白或苔黃欠潤, 脈數。 以乾咳少痰質黏稠和陰虛內熱證, 或見衛表失和證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肺陰虛證與燥邪犯肺證, 均為燥證。 前者屬內燥證;後者屬外燥證。 故可出現津傷肺燥, 肺失柔潤肅降的共同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甚則咳痰帶血,口燥咽幹,舌紅,脈數。

肺陰虛證:肺主柔潤肅降,肺陰不足,虛熱內生,熱灼肺金,肺失潤降,肺氣上逆,故乾咳;虛火灼津,煉液成痰,則咳而無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虛火灼絡,則咳痰帶血,正如《證治匯補》所雲:“……陰虛嗽者,五心煩熱,氣從下升,午重夜甚;勞傷嗽者,乾咳無痰,喉癢聲啞,痰中帶血。”肺陰虧虛,陰血不足,不能營養滋潤周身,則形體消瘦,口燥咽幹;虛火內熾,蒸迫營陰,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虛火上炎,則兩顴紅赤,《症因脈治》認為:“血虛咳嗽之症,盜汗自汗,潮熱骨蒸,下午嗽多,形體黑瘦,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候。

燥邪犯肺證:燥邪外襲,內合於肺,燥傷肺金,肺失柔潤肅降,氣逆為咳,則乾咳;燥傷津液,血絡幹灼,則咳而無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甚則咳痰帶血,“肺受燥熱,發熱咳嗽,甚則喘而失血” (《醫醇義》)。津傷血燥,肌膚黏膜失于濡潤滋養,則口咽、唇、鼻、舌乾燥少津;“《奇效良方·燥門》曰:燥之為病……在外則皮膚皴揭;在上則咽鼻焦幹;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在下則腸胃枯涸、津不潤而便難;在手足則痿弱無力;在脈則細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邪所傷也”(《中醫基礎理論詳解》)。燥邪外襲,衛表失和,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身疼痛,舌紅苔白或苔黃;脈數為燥熱之象。《六因條辨》對外燥證的病因及易感因素、病機、主症均做了總括性的論述:“予三十餘年閱歷以來,留心斯症,都因秋令太溫,雨澤愆期,風陽化燥,鼓蕩寰宇,以致消灼之勢,乘虛襲肺。肺失清肅,則灑灑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燥,咳逆衄血,舌赤齒枯,諸症叢生。蓋犯是症者,必由稟賦陰虧,亢陽偏盛,或形瘦身長,或色蒼少澤,稟乎木火之質者,比比皆然。”

肺陰虛證和燥邪犯肺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除具備共症外,前者還伴有陰虛火旺的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的症狀;後者尚兼有燥傷津液的症狀:口咽、唇、鼻、舌乾燥少津和燥傷肺衛,衛表失和的症狀:發熱,微惡風寒,頭身疼痛,苔白。肺陰虛證,無衛表失和證,皮膚、黏膜的乾燥證較之燥邪犯肺證,程度輕。燥邪犯肺證,無陰虛火旺證。

肺陰虛證和燥邪犯肺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病機是:陰液不足,肺失濡潤,肅降失職,陰虛生內熱,虛熱內蒸,逼迫營陰,陰虛血少,周身失于榮養。若肺虛及腎,則形成肺腎陰虛,肺熱葉焦,則成肺痿;肺虛及脾,氣陰二虛,則肌肉瘦削;陰虛及陽,則心腎陽虛;肺陰不足,易感燥邪,加重病情。後者病機是:燥易傷津,肺金乾燥,失於潤降;燥熱傷陰,肌膚黏膜失於潤養;燥傷肺衛,衛表不和。若肺燥及腑,則易便秘;肺不布津下流膀胱,則形成癃閉;若遷延不愈,燥損肺陰日久,則成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和燥邪犯肺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屬慢性消耗性疾病,多有久咳傷肺的病史,且病程較長,病情較重,常易發展演變為肺腎陰虛等症;後者屬外感性疾病,有外感燥邪的病史,在發病上,是先有燥邪,而導致肺津不足,燥邪是因,陰虛是果,有別于肺陰虛證。肺陰虛證,是先有陰液不足,而導致燥熱內生,屬因虛致燥。燥邪犯肺證,一般較之肺陰虛證,病程短,病情輕,傳變較少,容易治癒。

肺陰虛證,治療宜養陰潤燥,降火止咳,方用百合固金丸(《醫方集解》)。燥邪犯肺證,治療宜清燥潤肺,養陰生津,方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六因條辨》認為:“喻嘉言所著清燥湯,但取甘寒養陰,辛涼清肺,真對症之良方,濟世之慈航矣。”《醫學入門》具體的闡釋了“燥者潤之”的原理:“《經曰》: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蓋燥則血澀,而氣液之凝滯,潤則益旺,而氣液為之流通,由內神茂而後外澤矣。”

肺失柔潤肅降的共同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甚則咳痰帶血,口燥咽幹,舌紅,脈數。

肺陰虛證:肺主柔潤肅降,肺陰不足,虛熱內生,熱灼肺金,肺失潤降,肺氣上逆,故乾咳;虛火灼津,煉液成痰,則咳而無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虛火灼絡,則咳痰帶血,正如《證治匯補》所雲:“……陰虛嗽者,五心煩熱,氣從下升,午重夜甚;勞傷嗽者,乾咳無痰,喉癢聲啞,痰中帶血。”肺陰虧虛,陰血不足,不能營養滋潤周身,則形體消瘦,口燥咽幹;虛火內熾,蒸迫營陰,則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虛火上炎,則兩顴紅赤,《症因脈治》認為:“血虛咳嗽之症,盜汗自汗,潮熱骨蒸,下午嗽多,形體黑瘦,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候。

燥邪犯肺證:燥邪外襲,內合於肺,燥傷肺金,肺失柔潤肅降,氣逆為咳,則乾咳;燥傷津液,血絡幹灼,則咳而無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甚則咳痰帶血,“肺受燥熱,發熱咳嗽,甚則喘而失血” (《醫醇義》)。津傷血燥,肌膚黏膜失于濡潤滋養,則口咽、唇、鼻、舌乾燥少津;“《奇效良方·燥門》曰:燥之為病……在外則皮膚皴揭;在上則咽鼻焦幹;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在下則腸胃枯涸、津不潤而便難;在手足則痿弱無力;在脈則細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邪所傷也”(《中醫基礎理論詳解》)。燥邪外襲,衛表失和,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身疼痛,舌紅苔白或苔黃;脈數為燥熱之象。《六因條辨》對外燥證的病因及易感因素、病機、主症均做了總括性的論述:“予三十餘年閱歷以來,留心斯症,都因秋令太溫,雨澤愆期,風陽化燥,鼓蕩寰宇,以致消灼之勢,乘虛襲肺。肺失清肅,則灑灑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燥,咳逆衄血,舌赤齒枯,諸症叢生。蓋犯是症者,必由稟賦陰虧,亢陽偏盛,或形瘦身長,或色蒼少澤,稟乎木火之質者,比比皆然。”

肺陰虛證和燥邪犯肺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除具備共症外,前者還伴有陰虛火旺的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的症狀;後者尚兼有燥傷津液的症狀:口咽、唇、鼻、舌乾燥少津和燥傷肺衛,衛表失和的症狀:發熱,微惡風寒,頭身疼痛,苔白。肺陰虛證,無衛表失和證,皮膚、黏膜的乾燥證較之燥邪犯肺證,程度輕。燥邪犯肺證,無陰虛火旺證。

肺陰虛證和燥邪犯肺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病機是:陰液不足,肺失濡潤,肅降失職,陰虛生內熱,虛熱內蒸,逼迫營陰,陰虛血少,周身失于榮養。若肺虛及腎,則形成肺腎陰虛,肺熱葉焦,則成肺痿;肺虛及脾,氣陰二虛,則肌肉瘦削;陰虛及陽,則心腎陽虛;肺陰不足,易感燥邪,加重病情。後者病機是:燥易傷津,肺金乾燥,失於潤降;燥熱傷陰,肌膚黏膜失於潤養;燥傷肺衛,衛表不和。若肺燥及腑,則易便秘;肺不布津下流膀胱,則形成癃閉;若遷延不愈,燥損肺陰日久,則成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和燥邪犯肺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屬慢性消耗性疾病,多有久咳傷肺的病史,且病程較長,病情較重,常易發展演變為肺腎陰虛等症;後者屬外感性疾病,有外感燥邪的病史,在發病上,是先有燥邪,而導致肺津不足,燥邪是因,陰虛是果,有別于肺陰虛證。肺陰虛證,是先有陰液不足,而導致燥熱內生,屬因虛致燥。燥邪犯肺證,一般較之肺陰虛證,病程短,病情輕,傳變較少,容易治癒。

肺陰虛證,治療宜養陰潤燥,降火止咳,方用百合固金丸(《醫方集解》)。燥邪犯肺證,治療宜清燥潤肺,養陰生津,方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六因條辨》認為:“喻嘉言所著清燥湯,但取甘寒養陰,辛涼清肺,真對症之良方,濟世之慈航矣。”《醫學入門》具體的闡釋了“燥者潤之”的原理:“《經曰》: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蓋燥則血澀,而氣液之凝滯,潤則益旺,而氣液為之流通,由內神茂而後外澤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