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中庸”思想
中庸又稱“中和”、“中道”、“用中”、“時中”等, 關於中庸的本義, 朱熹解釋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 而平常之理, 乃天命所當然, 精微之極致也。 ”可見, 中庸思想的基本實質是“執兩用中”, 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的中和狀態。 “中庸”作為儒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其“中和”的思想為《內經》所吸收, 在構建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則、養生等基礎理論時都有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
生病起於過用:《素問·經脈別論》:“春秋冬夏,
勞倦太過:《素問·調經論》說:“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素問·舉痛淪》雲:“勞則喘息汗出, 外內皆越, 故氣耗矣。 ”《素問·宣明五氣》曰:“五勞所傷: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是謂五勞所傷。 ”這裡所說的勞倦、勞、五勞均為過度運動, 與“中庸”相反, 故可造成正氣的損傷;運氣太過:自然界氣候變化太過也會導致人體的失衡, 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雲:“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饗泄, 食減, 體重, 煩冤, 腸鳴, 腹支滿……歲木不及, 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膚脅痛, 少腹痛, 腸鳴, 溏泄……”
可見, 《內經》關於發病理論,
儒家之“尚權”思想
自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觀被漢武帝接納以來, 儒家始終以“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為修身養性之宗旨, 將“出將入相”作為畢生的追求。 儒家積極入世的價值觀, 最終形成了其極力推崇皇權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因此, 漢代醫家在構建《內經》醫學理論的過程中, 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有意無意地在病機理論中融入“尚權”思想。 如《素問·靈蘭秘典論》的“主明則下安”,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強調的是皇權;而“觀五臟六腑, 心為之主, 耳為之聽, 目為之候, 肺為之相, 肝為之將, 脾為之衛, 腎為之主外”(《靈樞·五雇津液別》),
儒家之“重陽”觀念
儒家之“重陽”思想源自于《周易》, 其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男尊女卑”。 《周易·繫辭上》雲:“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漢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思想, 謂:“陽始出物亦始出, 陽方盛物亦方盛, 陽初衰物亦初衰, 物隨陽而出入”, 認為萬物的生長衰亡取決於陽氣的盛衰。
儒家之“重土”思想
維護江山社稷的穩定是歷代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追求,而土地則是體現江山社稷最直接的載體,受皇權至上思想的薰陶,儒家始終將保衛土地視為己任,在國家領土受到威脅時,總是不乏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或橫刀立馬,馳騁疆場;或寄哀思於歌賦,或發宏願于文章。《內經》在論述臟腑生理功能時,將脾胃比喻為土,總是反復強調脾胃的重要性,如:“胃者五臟之本也”(《素問·玉機真髒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素問·痿論》),“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靈樞·五味》),“胃者,太倉也”(《靈樞·脹論》)等等。正是基於這種重“胃土”的思想,《內經》在病機理論中,也提出了大量強調脾胃重要性的病機學說。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指出胃氣的存亡是疾病演變過程中,決定預後吉凶的關鍵。《素問·平人氣象論》謂:“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說明胃氣是奉養生身之源泉,是決定患者生死的主要因素。《靈樞·本神》之“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則強調了脾臟的重要性。《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以危重病人飲漿粥,腹瀉下注停止來表達胃氣尚存的病理狀態,說明雖有五臟之虛,只要胃氣不衰就有生還之機,也是強調胃土的重要性,這些病機理論與儒家之重土思想一脈相承。
即陽秘乃固。陽密則邪不外淫,精不內亡;陽病則折壽而不彰。儒家之“重土”思想
維護江山社稷的穩定是歷代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追求,而土地則是體現江山社稷最直接的載體,受皇權至上思想的薰陶,儒家始終將保衛土地視為己任,在國家領土受到威脅時,總是不乏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或橫刀立馬,馳騁疆場;或寄哀思於歌賦,或發宏願于文章。《內經》在論述臟腑生理功能時,將脾胃比喻為土,總是反復強調脾胃的重要性,如:“胃者五臟之本也”(《素問·玉機真髒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素問·痿論》),“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靈樞·五味》),“胃者,太倉也”(《靈樞·脹論》)等等。正是基於這種重“胃土”的思想,《內經》在病機理論中,也提出了大量強調脾胃重要性的病機學說。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指出胃氣的存亡是疾病演變過程中,決定預後吉凶的關鍵。《素問·平人氣象論》謂:“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說明胃氣是奉養生身之源泉,是決定患者生死的主要因素。《靈樞·本神》之“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則強調了脾臟的重要性。《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以危重病人飲漿粥,腹瀉下注停止來表達胃氣尚存的病理狀態,說明雖有五臟之虛,只要胃氣不衰就有生還之機,也是強調胃土的重要性,這些病機理論與儒家之重土思想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