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黃帝內經》中的“樸民”與和諧社會

近來, 再次研讀《黃帝內經》, 重溫上古天真論中所描述的上古時期, 在聖人教化下的“朴民”生存狀態, 還是令人神往。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 皆謂之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恬惔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 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 任其服, 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 不懼於物, 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

在聖人的教化下, 人們“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 因而能夠“各從其欲,

皆得所願”。 他們“美其食, 任其服, 樂其俗”, 地位高的, 不羡慕地位低的, 地位低的不羡慕地位高的, 上下其樂融融, 嗜欲、淫邪不能迷惑他們的心性, 行為都符合養生之道, 自然之道。 他們不會、“肝氣鬱結”、“不會心腎不交”, “樸民”們“百歲而動作不衰”, 其社會狀態更是令人嚮往。

當今, 提出了一個和諧社會的命題。 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社會, 但社會怎樣才能和諧卻是個大問題。 竊以為, 社會和諧一定要以人心的和諧為基礎, 沒有人心的和諧就沒有社會的真正和諧。 如果非說有, 那也是短暫的, 虛假的。 人們做到了心的和諧, 那就是“樸民”。 由“樸民”構成的社會, 沒有不和諧的。 無論物質處於什麼階段, 都會有不同經濟層次的和諧社會。

《黃帝內經》中所描述的“樸民”狀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從教化做起, 從文化做起, 從“人心”做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