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瘧疾中醫診療技術

瘧疾是由雄性按蚊叮咬人體, 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所致的原蟲病。 人類瘧疾有4種, 由4種不同的瘧原蟲引起, 即間日瘧、三日瘧、卵形瘧和惡性瘧原蟲所致。 傳染原為現症病人和無症狀帶蟲者。 唾液中含有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是其傳染途徑。 病人病前有在瘧疾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 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接受過輸血史。

辨證論治

中醫學早在西元前1200年前甲骨文中就有“瘧”字的記載, 而瘧疾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 《素問·瘧論》說:“瘧之始發也, 先起於毫毛, 伸欠乃作, 寒栗鼓頷, 腰脊俱痛,

寒去則內外皆熱, 頭痛如破, 渴欲冷飲。 ”對瘧疾的臨床表現描述深刻形象。 故本病也即中醫瘧疾的範疇。

1、正瘧

症狀:寒戰壯熱, 休作有時, 先有呵欠乏力, 繼則寒戰鼓頷, 寒罷則內外皆熱, 頭痛面赤, 口渴引飲, 終則遍身汗出, 熱退身涼。 舌紅苔薄白, 或黃膩, 脈弦。

治法:和解達邪。

方藥:柴胡截瘧飲化裁:柴胡、半夏、常山各12克, 紅參、草果、大棗各10克, 黃芩9克, 生薑3克, 檳榔15克。 若表實少汗而惡寒重者, 加桂枝、防風、羌活以解表發汗;口幹欲飲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濕熱偏盛, 胸脘滿悶, 可去人參, 加蒼術、厚樸、青皮以理氣化濕。

2、溫瘧

症狀:熱多寒少, 或但熱不寒, 汗出不暢, 頭痛, 骨節煩疼, 口渴引飲, 便結尿赤。 舌紅, 苔黃, 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表。

方藥:白虎加桂枝東加減:石膏(先煎)24克,

知母、桂枝、柴胡各12克, 青蒿、生地黃、麥冬各15克, 太子參20克, 甘草6克。 若熱多寒少, 氣短胸悶, 汗多, 無骨節煩疼者為熱盛而津氣耗傷, 可用清熱生津益氣之白虎加人參東加味治療, 津傷較甚, 酌加石斛、玉竹養陰生津。

3、寒瘧

症狀:但寒不熱, 或寒多熱少, 口不渴, 胸脅痞滿, 神疲肢倦。 苔白膩, 脈弦遲。

治法:辛溫達邪。

方藥:柴胡桂枝乾薑湯合七寶截瘧飲:柴胡、桂枝、厚樸各12克, 乾薑、炙甘草、陳皮各6克, 瓜蔞根15克, 牡蠣10克, 黃芩、草果、常山、檳榔各9克。 若汗出不暢者去牡蠣;寒濕內盛, 胸脘痞悶者加青皮;泛吐痰涎者加蜀漆、附子以溫散寒痰。

4、瘴瘧

(1)熱瘴

症狀:熱甚寒微, 或壯熱不寒, 肢體疼痛, 面紅目赤, 胸悶嘔吐, 煩渴飲冷, 大便秘結, 小便熱赤,

甚則神昏譫語。 舌紅絳, 苔黑垢, 脈洪數。

治法:辟穢除瘴, 清熱保津。

方藥:清瘴東加減:青蒿、玉竹各15克, 茯苓、生地黃各20克, 柴胡、半夏、知母各12克, 陳皮、竹茹各6克, 黃芩9克, 黃連4克, 枳實、常山各10克, 益元散30克。

(2)冷瘴

症狀:寒甚熱微, 或惡寒戰慄, 不發熱, 甚則神昏不語。 苔白厚膩, 脈弦。

治法:芳香化濁, 辟穢理氣。

方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藿香、佩蘭、蒼術各15克, 茯苓20克, 厚朴、半夏、檳榔各12克, 陳皮6克, 石菖蒲8克, 草果10克, 鮮荷葉30~60克。

5、勞瘧

症狀:寒熱時作, 倦怠無力, 食少, 自汗,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或脅下痞塊。 舌質淡, 脈細無力。

治法:扶正祛邪, 調和營衛。

方藥:何人飲加減:何首烏、當歸、白術各15克, 紅參、大棗各10克, 生薑4克, 陳皮、炙甘草各6克, 茯苓、生地黃各20克。 或用補中益氣湯, 在瘧發之時,

加青蒿、常山祛邪截瘧。

此外, 久瘧不愈, 氣機鬱滯, 血行不暢, 瘀血痰濁, 結于左脅之下, 形成痞塊, 治宜軟堅散結, 祛瘀化痰, 方用鱉甲煎丸。

單方驗方

1、青蒿鮮草120克, 或乾草30~50克, 水煎15分鐘, 瘧發前3小時服下, 過遲則效果不佳。

2、青蒿素片:每片100毫克, 首劑一克, 第2、 3天各服0.5克, 用於控制瘧疾發作。

3、青蒿素注射液:每毫升100毫克, 首劑 600毫克, 第2、3天各注射300毫克。

4、青蒿素栓:每枚600毫克, 肛門用藥。 首劑600毫克, 隔4小時再給600毫克, 第2、3天上、下午各給藥400毫克。 總劑量2800毫克。 注意第2、3天上、下午給藥間隔8小時;塞藥後3小時內排便者, 以同量補給藥一次。

5、鮮仙鶴草根15克, 煎水服, 每日兩次。

6、馬鞭草30~60克, 水煎, 分兩次, 於瘧疾發作前兩小時、4小時各服一次, 瘧止後連服3日。

7、常山、檳榔、半夏、烏梅各9克,

水煎服, 連服3日。

8、徐長卿5~7株, 加水300毫升, 煎沸150~200毫升, 在瘧發前2~4小時之間服, 兒童減量。

9、何首烏20~25克, 甘草1.5~3克, 小兒酌減, 濃煎兩小時後, 分3次食前服用。

10、鴉膽子去殼取仁(切勿將仁敲破), 用膠囊或桂圓肉, 饅頭皮包裹。 每次飯後吞服10~15粒, 每日服3次, 連服7日。

11、常山、草果、知母、貝母各10克, 水煎, 在發作前一小時服用, 愈後再服一劑。

12、炙龜板12克, 炙鱉甲、女貞子各10克, 柴胡3克, 生白芍、常山各6克, 佩蘭葉、知母、川黃柏、甜茶、玉竹各5克, 水煎服, 主治勞瘧。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多穴組合療法:取大椎、間使、陶道、後溪為主, 配足三裡、至陽、脾俞、合穀等穴, 採用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 一般於發病前兩小時針刺, 每日一次, 5天為一療程。 或主穴大椎, 配穴間使、後溪, 頭痛加太陽。 進針後施提插手法,要求有強烈得氣感,留針20~3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一次,3次為一療程。

(2)針刺加艾灸療法:發病前兩小時針大椎、後溪,得氣後用艾條雀啄法溫灸大椎,潮紅為度,留針及溫灸30分鐘,期間不定時做撚轉手法。

(3)穴位注射療法:發病前一小時選大椎、間使各注射常山注射液0.5毫升,隔日一次。

(4)艾灸加穴位注射療法:在瘧疾發作前1~2小時內,艾條灸大椎,灸至局部皮膚微有汗為止(約需6~10分鐘),再取雙側合穀每穴注入柴胡注射液0.5毫升,隔日一次。

(5)針刺加推拿療法:病人正坐背向術者,常規消毒後提捏身柱穴,用三棱針刺一分許,隨即以一手小魚際按于病人風府穴,另一手小魚際按於尾骶部,兩手同時用力推向針孔。如此反復推10次左右,推畢從針孔擠出3~5滴血擦淨。按上法治療,多則兩次,少則一次。

(6)單穴針刺療法:選瘧門穴(手背面中指和無名指之間,赤白肉際處),令病人半握拳,進針後施提插撚轉,或用電針,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撚轉一次。

2、外敷療法

(1)二甘散(生甘草、生甘遂各10克,共碾成極細粉末,裝入小瓶密封各用)敷貼。即在瘧疾發作前2~3小時,先將病人肚臍常規消毒後取二甘散0.5克,放入神闕穴中,外用3釐米×3釐米膠布固定,病癒後3天去掉藥。

(2)山大蒜、番薯葉共搗爛,敷橈骨動脈。

(3)桃葉10克,於瘧未發前搗爛,敷寸口,約一炷香之久,男左女右。治療惡性瘧疾。

(4)白胡椒一粒,搗碎,以針刺陶道穴,稍見血,用膏藥貼之。

(5)旱蓮草(鮮)25克,樟腦2克,麝香少許,共搗如泥備用,應用前臨時配製。穴位選擇一組為內關(雙)、大椎;另一組為陶道、勞宮。一般情況下僅取第一組穴位即可,不愈者再用第二組穴。操作:於瘧疾發作前3~4小時,取藥量約一小指大一團,放於穴位上,用3釐米×3釐米的塑膠布蓋其上,外面再以膠布條固定,5小時後取下。對發作無規律者,可連貼24小時後再去藥。敷貼藥物後,局部除有輕度癢感外,無其他不適,連貼24小時也不會起泡。對一次貼藥未愈者,可於下次發病前6小時再予貼敷,貼兩次為一療程。

3、飲食療法

(1)石膏粥:生石膏100~200克搗碎入砂鍋,加水適量煮30分鐘去渣,入粳米100克,煮粥,候溫服食,每日2~3次。

(2)西瓜汁:新鮮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頻服。

進針後施提插手法,要求有強烈得氣感,留針20~3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一次,3次為一療程。

(2)針刺加艾灸療法:發病前兩小時針大椎、後溪,得氣後用艾條雀啄法溫灸大椎,潮紅為度,留針及溫灸30分鐘,期間不定時做撚轉手法。

(3)穴位注射療法:發病前一小時選大椎、間使各注射常山注射液0.5毫升,隔日一次。

(4)艾灸加穴位注射療法:在瘧疾發作前1~2小時內,艾條灸大椎,灸至局部皮膚微有汗為止(約需6~10分鐘),再取雙側合穀每穴注入柴胡注射液0.5毫升,隔日一次。

(5)針刺加推拿療法:病人正坐背向術者,常規消毒後提捏身柱穴,用三棱針刺一分許,隨即以一手小魚際按于病人風府穴,另一手小魚際按於尾骶部,兩手同時用力推向針孔。如此反復推10次左右,推畢從針孔擠出3~5滴血擦淨。按上法治療,多則兩次,少則一次。

(6)單穴針刺療法:選瘧門穴(手背面中指和無名指之間,赤白肉際處),令病人半握拳,進針後施提插撚轉,或用電針,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撚轉一次。

2、外敷療法

(1)二甘散(生甘草、生甘遂各10克,共碾成極細粉末,裝入小瓶密封各用)敷貼。即在瘧疾發作前2~3小時,先將病人肚臍常規消毒後取二甘散0.5克,放入神闕穴中,外用3釐米×3釐米膠布固定,病癒後3天去掉藥。

(2)山大蒜、番薯葉共搗爛,敷橈骨動脈。

(3)桃葉10克,於瘧未發前搗爛,敷寸口,約一炷香之久,男左女右。治療惡性瘧疾。

(4)白胡椒一粒,搗碎,以針刺陶道穴,稍見血,用膏藥貼之。

(5)旱蓮草(鮮)25克,樟腦2克,麝香少許,共搗如泥備用,應用前臨時配製。穴位選擇一組為內關(雙)、大椎;另一組為陶道、勞宮。一般情況下僅取第一組穴位即可,不愈者再用第二組穴。操作:於瘧疾發作前3~4小時,取藥量約一小指大一團,放於穴位上,用3釐米×3釐米的塑膠布蓋其上,外面再以膠布條固定,5小時後取下。對發作無規律者,可連貼24小時後再去藥。敷貼藥物後,局部除有輕度癢感外,無其他不適,連貼24小時也不會起泡。對一次貼藥未愈者,可於下次發病前6小時再予貼敷,貼兩次為一療程。

3、飲食療法

(1)石膏粥:生石膏100~200克搗碎入砂鍋,加水適量煮30分鐘去渣,入粳米100克,煮粥,候溫服食,每日2~3次。

(2)西瓜汁:新鮮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頻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