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癇兒童的行為調查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群過度放電所致的神經系統慢性功能性疾病, 為陣發性的非隨意的腦功能異常。 作為腦功能外在表現的行為問題在癲癇患兒中的異常已經得到國際上專家的公認。 因此, 本研究我們採用CBCL對癲癇兒童進行心理行為檢測。

行為異常表現為性格改變、固執、多動、衝動、社交退縮、強迫行為、違紀、殘忍、軀體訴述、攻擊行為(身體及語言)甚至自我傷害等。

Keene等採用CBCL對158例癲癇兒童進行行為測量, 結果發現15.9%患兒行為總分值為異常。

Fohlen等對8例額葉癲癇的患兒觀察發現發作性的行為異常, 表現為衝動、異常緘默、警覺性增高和情緒變化。

Becker等發現50%的癲癇患兒具有行為問題。 本研究患病組兒童在交往不良、抑鬱、多動、攻擊性、強迫性、分裂樣、體訴、社交退縮、違紀等行為問題9個因數分數上均明顯高於正常組兒童, 表明癲癇兒童行為特徵在多方面與正常兒童存在差異。

此外, 本研究發現, 癲癇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改變明顯, 表現在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及學校情況三方面能力的全面低下。 表明癲癇對患者心理健康和社會調適即社會心理狀態均產生不良影響, 使其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和社會適應問題, 如抑鬱、自卑、對發作的恐懼等使活動能力下降, 社會活動受限至社交能力低下, 而癲癇發作的患兒腦的認知功能損害也使得癲癇兒童的學校表現受到影響。

這些社會心理障礙對患者的傷害往往超過發作本身。 癲癇兒童心理、行為異常主要取決於腦損害程度及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前者又與起病年齡、發作嚴重程度、腦的異常放電部位及頻率等密切相關, 環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癲癇發作時, 腦組織有巨大數量的神經元膜發生快速、反復的除極化, 需要大量能量, 同時體溫升高和肌肉抽搐使腦細胞及全身代謝增加, 高出正常2~4倍。 發作時間愈長, 能量消耗愈多, 以至代償功能衰減, 儲備枯竭造成不可逆性腦損傷。

驚厥性腦損傷和年齡有密切關係, 正在發育的腦組織最易受到癲癇發作時神經元異常放電及氧、葡萄糖代謝異常的損害。

另一個因素為年齡越小, 對患兒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就越大, 學習、生活、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等非智力因素刺激少, 減低了對大腦發育的促進而影響了患兒大腦功能。

行為異常的發生與癲癇放電及放電的部位、頻率有關, 除前述的額葉癲癇外, 顳葉由於與人類的情感和行為有關, 該位的異常放電往往導致發作性的精神行為異常。 Pressler等對61例癲癇患兒發作間歇期的腦電異常進行治療, 結果發現隨著異常放電頻率和持續時間減少患兒的行為水準明顯改善, 而腦電異常活動沒有改善的患兒則未見異常行為的好轉。 行為的改善多發生在異常局灶放電的受抑患者, 說明發作間的腦電異常也可致患兒的行為表現異常。

此時的異常行為也與腦的放電部位有關。

家庭社會因素也可影響患兒的行為, Williams通過對200例6~16歲的癲癇患兒及其家庭的調查提出父母的焦慮情緒可影響患兒的生活品質。 Prpic調查了260例教師有關對癲癇兒童的看法和有關癲癇的知識, 結果發現三分之一的教師對於癲癇兒童的工作沒有信心, 工作中對待患兒缺乏合適的方法。 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癲癇兒童得不到正確的對待, 易出現行為異常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下降。

總之, 本研究結果顯示, 癲癇患兒易出現行為異常, 表現為交往不良、抑鬱、多動、攻擊性、強迫性、分裂樣、體訴、社交退縮、違紀等方面的明顯變化, 且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及學校情況等三方面的社會適應能力明顯低下,

進一步提示了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兒童癲癇的心理行為干預的必要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