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益心活血透邪治風濕性心臟病

對於風濕性心臟病, 當代中醫多按其臨床表現, 歸屬於“心悸”、“水腫”等範疇。 根據風濕性心臟病的病理特徵和臨床表現, 認為本病屬中醫“心痹”, 是邪氣內伏所致。 本病在發病之初, 主要是關節發生病理變化, 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活動受限, 是風濕熱邪毒乘虛而入, 留滯關節、肌肉所致。 若邪氣雍盛或正氣虛弱, 或反復感受邪氣, 則邪氣留而不去, 內入壅塞經脈, 則經脈中的血與津液運行不利, 血滯為瘀, 津液停聚, 濕從內生, 聚久則又成痰, 痰濕瘀與邪氣搏結, 循脈內舍於心。 邪氣與痰瘀, 伏著心內, 從而導致心瓣膜受損。

心主血脈, 心受損則心氣虛弱而血脈鼓動無力, 運行不暢, 血脈瘀滯, 從而心悸怔忡。 心與肺以脈相連, 心脈瘀滯則肺失宣肅而咳嗽、氣喘。 津血相關, 血不利則津停為水飲。 瘀血、水飲內瀦, 一則留滯心內, 壅塞心臟, 則心臟擴大;二則內竄臟腑, 外溢肌膚, 則心下臟腑腫脹、肌膚水腫。

心主一身血脈, 諸臟腑皆需心行血以養, 心脈瘀滯則諸臟腑失養而功能衰退, 是為虛。 臟腑虛弱則氣化不足, 血脈運行無力, 津液內停, 瘀水互結, 加重病情。 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最後心氣衰竭和諸臟腑衰竭, 出現心衰和厥證, 臨床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與爪甲無華、脈微欲絕。

還認為由於本病是邪氣內伏所致, 同時正氣已虛而極易感受外邪, 故常可反復出現風濕活動,

表現出反復發熱、關節腫痛等。

對於該病的治療, 以益心活血透邪為原則。 益心以扶正, 正能勝邪, 正氣足則邪易去。 扶正要辨陰陽氣血, 選擇有改善心功能的藥物, 陽虛常用附子、桂枝、鹿銜草, 氣虛常用人參、黃芪、白術, 陰虛常用麥冬、當歸、玉竹、沙參, 血虛常用雞血藤。 透邪既要散祛外邪, 又要化內濕, 邪去則正安。 祛邪化濕常用薏苡仁、蒼術、防己、秦艽、茯苓。 因心主血脈, 心病必然血脈不和, 運行不暢, 內聚心中, 活血既能減輕心臟負擔, 促進血脈迴圈, 又能防止痰濕內生, 阻斷惡性循環, 防止病情加重, 常用川芎、生山楂、丹參、牛膝。 臨床常按痹發期、心損期、心衰期、心厥期辨證施治。

分期辨治風濕性心臟病

痹發期:本期是風濕熱活動期,

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病變和心瓣膜炎症。 治療以除濕透邪, 佐以護心為主。 臨床常分濕熱阻絡、寒濕阻絡、正虛邪戀論治。

1、濕熱阻絡

證見發熱, 關節紅腫, 疼痛, 心悸, 胸悶, 口渴不欲飲, 舌紅、苔黃膩, 脈濡數。 治以清熱化濕、宣痹活絡為法。 方藥用白虎加桂枝湯合四妙丸加減:生石膏、薏苡仁各20克, 知母、防風各12克, 桂枝、黃柏、防己、丹皮各10克, 丹參、川牛膝各15克, 忍冬藤、桑枝各30克。 皮膚有紅斑結節加赤芍、生地黃, 頭身困重加蒼術、羌活、茯苓。

2、寒濕阻絡

證見關節酸痛腫脹, 肢體困重, 發熱、惡寒, 胸悶, 心悸, 舌淡、苔白膩, 脈濡緩。 治以散寒除濕、溫陽通絡為法。 方藥用薏苡仁東加減:薏苡仁30克, 獨活、防風、川芎、當歸、生薑各10克, 麻黃、羌活各6克。

胸悶加瓜蔞、薤白。

3、正虛邪戀

證見關節酸痛腫脹、反復發作, 胸悶、心悸, 身困神疲, 舌苔膩, 脈細或沉。 治以宣痹化濕、扶正透邪為法, 方藥用獨活寄生東加減:獨活、防風、白芍、川芎、杜仲、秦艽、人參、當歸、桂枝各10克, 丹參、生山楂、牛膝各15克。 畏寒肢冷、關節冷痛加附子、乾薑, 肢體重著加蒼術、防己, 低熱、舌紅、苔黃加青蒿、秦艽、知母、生地, 胸悶心悸加炒酸棗仁、生山楂。

心損期:本期主要是心瓣膜變性, 中醫病理主要是陰陽氣血失調、痰濕內阻、血脈瘀滯。 治以益心扶正、除濕透邪、化痰活血為主。

1、胸陽痹阻

證見胸悶心痛, 心悸怔忡, 咳嗽氣喘, 舌苔白膩, 脈遲或結代。 治以寬胸通痹為法, 方藥用寬胸通痹湯(經驗方)加減:瓜蔞、丹參、生山楂、炒酸棗仁、鹿銜草各15克,

薤白、降香、麥冬、葛根、川芎、赤芍各10克, 桂枝10克, 三七3克(研末沖服)。 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加人參、白術。 怕冷、四肢不溫、下肢浮腫, 重用桂枝, 加附子、茯苓。 刺痛加桃仁、紅花、琥珀, 失眠加夜交藤、柏子仁。

2、心血瘀滯

證見胸悶心痛、心悸怔忡, 咳嗽氣喘, 口唇紫紺、兩顴暗紅、爪甲青紫, 頭昏、神疲乏力, 舌紫黯或有瘀斑, 脈細數或結代。 治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為法, 方藥用通脈舒絡飲(經驗方)加減:黃芪30克, 當歸、赤芍、桃仁、地龍、川芎各10克, 丹參、桑寄生、生山楂各15克, 雞血藤30克, 路路通20克, 紅花6克。 肢體腫脹、麻木加豨薟草, 四肢發涼加桂枝、鹿銜草, 神疲、氣短加人參, 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加麥冬、玉竹。 瘀血化熱, 低熱、舌紅、苔黃、脈細數, 加苦參、玄參。

3、氣陰兩虛

證見胸悶憋氣,心悸怔忡,頭暈,神疲乏力,汗出,勞則尤甚,面色無華,舌淡,脈弱或結代。治以益氣養陰為法,方藥用炙甘草湯合五味子東加減:炙甘草、人參、五味子各10克,炙黃芪、麥冬、生地黃、炒酸棗仁、生山楂各15克,龍骨15克。若邪氣未盡,或複感邪氣,低熱、關節疼痛、舌紅少津少苔,用四參安心東加減:西洋參(或太子參)、玄參、苦參、炙甘草、炒酸棗仁、生山楂、秦艽、防己、地骨皮、白薇各10克,麥冬、丹參各15克,桂枝6克。胸悶加全瓜蔞,胸痛加桃仁、紅花、三七。

4、心陽不振

證見胸悶氣促,心悸怔忡,神疲欲睡,自汗,畏寒肢冷,面色淡白,口唇青紫,舌淡、苔白滑,脈弱或結代。治以溫陽益氣養為主,方藥用保元湯合桂枝龍骨牡蠣東加減:炙甘草、人參各10克,炙黃芪、炒酸棗仁、生山楂各15克,龍骨15克,肉桂6克。肢冷加附子、鹿銜草,舌黯有瘀斑加川芎、赤芍、牛膝,脘腹脹滿、大便溏加茯苓、白術。

心衰期:本期主要是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和衰竭,病機主要是正氣虛弱、瘀水互結,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咳嗽氣喘,腹脹脘悶,脅下痞塊,肌膚浮腫尤以下肢為甚,脈沉伏。本期通過積極救治,病情可以得到緩解。治以益氣強心、活血利水為法,方藥用桃紅四物東加味:桃仁、紅花、赤芍、澤瀉、川芎各10克,當歸、地黃各12克,丹參、生山楂、益母草、茯苓各15克,三七3克(研末沖服)。胸陽不振,胸悶、咳嗽咯痰,加瓜蔞、薤白、半夏;氣虛偏甚,氣短、神疲乏力,加黃芪、五味子、人參、白術,自汗加龍骨、牡蠣;陽氣虛弱,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脈沉細或結代,加附子、桂枝、鹿銜草;偏陰虛,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加龜板、鱉甲、磁石、朱茯苓;瘀血甚,口唇紫紺、爪甲青紫、脅下痞脹,舌紫黯,加鱉甲、牛膝;腹脹加檳榔、大腹皮、木香;全身浮腫加豬苓、車前子。瘀水化熱、痰熱內生,發熱、咽喉疼痛、咳嗽咯黃黏稠痰,加黃芩、杏仁、半夏、膽南星、枳實;複感邪氣,發熱、惡寒、咽喉疼痛、咳嗽,加金銀花、魚腥草、連翹、蒲公英、秦艽、防己。水濕已去,則當視其陰陽氣血虛實而固本為主。

心厥期:本期是本病之最嚴重的階段,失治誤治,則病情惡化,生命殆盡。中醫病機主要是陽氣虛脫,臨床表現是在心衰症狀的基礎上出現劇烈氣促,喘息,咳吐大量痰涎或紅色泡沫痰或咯血,煩躁不安,極度焦慮,面色灰白,口唇紫紺,四肢厥冷,肌膚濕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治以益氣救逆、回陽固脫為法,急用生脈注射液或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湯劑用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東加減。待厥逆糾正後再隨證施治。

證見胸悶憋氣,心悸怔忡,頭暈,神疲乏力,汗出,勞則尤甚,面色無華,舌淡,脈弱或結代。治以益氣養陰為法,方藥用炙甘草湯合五味子東加減:炙甘草、人參、五味子各10克,炙黃芪、麥冬、生地黃、炒酸棗仁、生山楂各15克,龍骨15克。若邪氣未盡,或複感邪氣,低熱、關節疼痛、舌紅少津少苔,用四參安心東加減:西洋參(或太子參)、玄參、苦參、炙甘草、炒酸棗仁、生山楂、秦艽、防己、地骨皮、白薇各10克,麥冬、丹參各15克,桂枝6克。胸悶加全瓜蔞,胸痛加桃仁、紅花、三七。

4、心陽不振

證見胸悶氣促,心悸怔忡,神疲欲睡,自汗,畏寒肢冷,面色淡白,口唇青紫,舌淡、苔白滑,脈弱或結代。治以溫陽益氣養為主,方藥用保元湯合桂枝龍骨牡蠣東加減:炙甘草、人參各10克,炙黃芪、炒酸棗仁、生山楂各15克,龍骨15克,肉桂6克。肢冷加附子、鹿銜草,舌黯有瘀斑加川芎、赤芍、牛膝,脘腹脹滿、大便溏加茯苓、白術。

心衰期:本期主要是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和衰竭,病機主要是正氣虛弱、瘀水互結,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咳嗽氣喘,腹脹脘悶,脅下痞塊,肌膚浮腫尤以下肢為甚,脈沉伏。本期通過積極救治,病情可以得到緩解。治以益氣強心、活血利水為法,方藥用桃紅四物東加味:桃仁、紅花、赤芍、澤瀉、川芎各10克,當歸、地黃各12克,丹參、生山楂、益母草、茯苓各15克,三七3克(研末沖服)。胸陽不振,胸悶、咳嗽咯痰,加瓜蔞、薤白、半夏;氣虛偏甚,氣短、神疲乏力,加黃芪、五味子、人參、白術,自汗加龍骨、牡蠣;陽氣虛弱,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脈沉細或結代,加附子、桂枝、鹿銜草;偏陰虛,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加龜板、鱉甲、磁石、朱茯苓;瘀血甚,口唇紫紺、爪甲青紫、脅下痞脹,舌紫黯,加鱉甲、牛膝;腹脹加檳榔、大腹皮、木香;全身浮腫加豬苓、車前子。瘀水化熱、痰熱內生,發熱、咽喉疼痛、咳嗽咯黃黏稠痰,加黃芩、杏仁、半夏、膽南星、枳實;複感邪氣,發熱、惡寒、咽喉疼痛、咳嗽,加金銀花、魚腥草、連翹、蒲公英、秦艽、防己。水濕已去,則當視其陰陽氣血虛實而固本為主。

心厥期:本期是本病之最嚴重的階段,失治誤治,則病情惡化,生命殆盡。中醫病機主要是陽氣虛脫,臨床表現是在心衰症狀的基礎上出現劇烈氣促,喘息,咳吐大量痰涎或紅色泡沫痰或咯血,煩躁不安,極度焦慮,面色灰白,口唇紫紺,四肢厥冷,肌膚濕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治以益氣救逆、回陽固脫為法,急用生脈注射液或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湯劑用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東加減。待厥逆糾正後再隨證施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