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脊椎結核併發竇道

【概述】

脊椎結核併發竇道是脊椎結核嚴重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在抗結核藥物問世之前發病率為18。 竇道越長, 生命越短, 當時死亡率高達34%。 抗結核藥物特別是有了利福平等藥物問世後, 其發病率明顯下降。 我科1954~1985年收治脊椎結核2772例, 併發竇道計317例, 占11.4%, 其發病率由50年代21.9%至80年代逐年下降為7.2%。 男性稍多於女性, 年齡1.5~75歲, 20~40歲居多, 占78.9%。 病程一個月到30年, 平均為1年7個月。

【診斷】

25%病例竇道分泌物結核菌培養陽性, 可視為結核病傳染源之一。 結合細菌學檢查不難診斷。

【治療措施】

治療方法:採用抗結核、抗感染、竇道引流或/和手術等綜合治療。

1.手術適應證和時機的選擇

經合理化療3~4個月竇道仍不癒合, 符合以下的條件可考慮手術:①椎體破壞明顯, 有死骨、乾酪物質、或流注膿腫;②竇道繼發感染得到控制, 全身不發熱、局部膿液少, 細菌培養2~3次均陰性者;③竇道引流通暢。

2.術前準備

(1)抗結核藥物:選擇對結核和混合感染同時有效的藥物和利福平、奧福星和環丙沙星等制定方案。 聯合用藥2~3個月。

(2)竇道造影:明確竇道的方位, 竇道死腔的大小及其與骨病灶和內臟器官關係, 為手術設計提供參考。

(3)保證竇道引流通暢, 控制繼發感染: 手術前擴大竇道, 或竇道縮短術保證竇道引流通暢是圍手術期處理的重要環節。 局部勿用藥物沖洗, 以免表淺的化膿菌進入病灶深處。

(4)全身支持療法以改善病人一般狀況, 增強抵抗力。

3.手術要點

(1)途徑的選擇 病灶在胸椎者經胸膜外為妥, 腰椎或腰骶椎選用腹膜外途徑。

(2)較徹底清除骨病灶中死骨、肉芽和乾酪特質, 盡可能消除竇道的殘腔。

(3)術畢應完善止血。

(4)放置閉式引流, 採用可吸收線縫合。

(5)圍手術期採用化膿菌敏感的藥物4~6周左右以防潛在化膿菌再發。

4.體位元

根據骨病灶和竇道的部位而定。

5.麻醉 全麻。

6.操作步驟

(1)切口:取決於骨病灶的部位, 參考有關章節。 竇道最好單獨作一切口, 盡可能切除竇道口皮膚, 皮下, 搔刮竇道壁, 這些軟組織病理切片證明在80%病例中有結核病變, 放手術時應加以切除。

(2)顯露病灶與:竇道壁相鄰的組織或器官如腹膜、腸管、以及神經和血管等一般粘連緊密應小心予以剝離分開,

避免損傷, 徹底清除骨病灶和竇道中的死骨、乾酪、肉芽以及瘢痕組織。 應完善止血, 用大量鹽水或抗菌素溶液沖洗。 用可吸收線縫合創口盡可能不留下死腔, 必要時用帶蒂的肌瓣填充下。 病灶放置矽膠管負壓引流, 皮下放橡皮片引流是防止感染以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

7.術後處理

(1)繼續服用抗結核1年左右。 根據術前普通細菌培養藥物試驗, 選用抗感染藥物持結4~6周。

(2)皮下橡皮片引流於術後48~72小時拔除;病灶引流管視局部情況可保持至72~96小時後拔除。

8.竇道的預防

根據我們資料70%竇道病例是自行破潰切開引流和手術後殘留原因形成。 應積極預防:(1)早期診斷進行合理化治療;(2)朋腫張力大時應及時穿刺抽膿,

必要時重複進行;(3)寒性膿腫表皮潮潰破危者, 及時作封式引流;(4)寒性膿腫持續增大, 全身中毒症狀發熱者, 先行化療再擇期手術, 以免術後竇道形成。

【病原學】

竇道形成原因:體表膿腫自行破潰占45.7%有73例(22.3%)術後形成竇道, 說明手術時期選擇能源工業當, 可能病灶尚處於滲出性病變階段。

細菌學檢查70%病例有繼發感染, 其中絕大數(83%)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少數系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感染。 這是治療困難, 療郊差;病變復發(8.8%)的原因所在。

【臨床表現】

脊椎結核以胸腰椎、腰椎和腰骶椎為主, 竇道常見於髂窩占26.6%, 次為腰上三角(17.6%)。 常表現出脊椎結核的症狀。

【併發症】

病情多較嚴重, 受累椎體平均3.1個,

合併活動性肺結核、結腦、腎結核、附睾結核、髖關節結核、骶關節結核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