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在中醫口僻、筋惕肉目閏等病證中有相應的描述和論治。 一般認為本病系外風侵襲, 或陽亢、血虧引動肝風所致。 其病位主要在面部經絡及肝, 其病性以實證居多。 辨證施治方法如下:
風寒阻絡
主症:面肌抽搐、因受風寒而誘發, 伴惡寒發熱, 舌淡紅, 苔薄白, 脈浮緊。
治法:疏風通絡, 活血止痙方藥:大秦艽湯合牽正散加減:秦艽, 防風, 羌活, 白芷, 川芎, 蟬衣, 地龍, 白芍, 白附子, 僵蠶, 全蠍末(沖),
當歸加減法:抽搐頻繁加蜈蚣、白花蛇;心神不寧加龍齒、珍珠母。
風陽上擾
主症:面肌抽搐, 常因惱怒或精神緊張而加劇,
治法:平肝熄風, 通絡止痙。
方藥:羚羊鉤藤東加減:羚羊角, 鉤藤, 菊花, 生地, 白芍, 茯神, 竹茹, 石決明, 生龍骨, 牡蠣, 僵蠶, 全蠍加減法:口歪明顯加蜈蚣、地龍;大便秘結加龍膽草、草決明;陰虛水虧加枸杞、龜板 。
血虛風動
主症:面肌抽搐, 面色無華, 失眠健忘, 心悸怔忡, 唇甲色淡, 舌淡, 苔薄, 脈細弦
治法:養血育陰, 熄風止痙方藥:阿膠雞子黃東加減:阿膠(另烊), 當歸, 生地, 白芍, 龜板, 麥冬, 天冬10g, 雞子黃1枚, 生牡蠣30g, 僵蠶10g, 全蠍5g 。
加減法:兼挾虛熱加丹皮、地骨皮;失眠多夢, 加酸棗仁、夜交藤;大便燥結加火麻仁、玄三;脘脹食少加佛手片、炒麥芽, 雞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