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西醫看汗辨疾病

人體除嘴唇等極少數部位沒有汗腺外, 全身有200~250萬個汗腺, 將其連接起來長達20~30公里。 熱汗由胸、頸、背等處排出, 冷汗則由手心、腳心、腋下排出。 人體這些部位汗腺發達, 平均每平方釐米有400~600個汗毛孔。 據實驗測定, 每出1公斤汗, 可降低體溫15℃左右。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鹽分, 在1公斤汗水內含有1.53克鹽, 因而汗水是鹹的。 出汗過多的人, 體內不僅水分丟失, 鹽分也隨之減少。 人們在出汗多的情況下, 不要光喝白水, 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 或多吃稍帶鹹味的食物, 以滿足人體對水和鹽的需要, 達到“收支平衡”。

研究表明,

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的強弱與體內細胞中熱應激蛋白的多少有關。 經常堅持運動的人, 體內熱應激蛋白合成顯著增多, 對熱的耐受力增強, 可抵擋高溫熱浪的侵襲。 而喜歡享受空調的人, 體內的熱應激蛋白合成減少, 對高溫的耐受力下降, 一旦離開空調來到外界熱浪滾滾的環境中, 便難以適應。 汗腺這一“空調裝置”也會因長時間不用而啟動不靈, 汗出不來, 熱量散發不出去, 極易發生中暑。

中西醫看汗辨疾病

1.汗量

● 無汗:又稱閉汗, 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 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 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 他們多半曾患有皮膚病(如銀屑病、硬皮病等), 令毛孔閉塞, 以致無汗。 另外,

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 亦可能會無汗。

●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溫和靜態情況下, 仍大量出汗。 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進、情緒波動、失眠, 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若多汗兼頭暈乏力, 以及感到饑餓, 可能是血糖過低及肝功能欠佳。 服用某些藥物後, 亦會產生多汗反映。 若汗出如珠, 冷汗不止, 須加注意, 這是氣散虛極的表現, 中醫學上稱為“絕汗”, 是病危的表現。

2.出汗時間

● 自汗:在白天, 精神清醒的狀態下, 非因勞動、穿厚衣或高溫而汗自出。 中醫認為這是氣虛、陽虛的表現, 身體因失卻固攝力而不自覺地流汗。 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氣短、怕冷。

● 盜汗:指入睡後, 在半夜或黎明時分, 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 汗量甚多, 可令衣服濕透。 醒後則沒有出汗。

盜汗多陰虛所致, 若伴有低熱、兩顴潮紅、手心發熱, 口乾等症狀, 可能是肺病的徵兆, 如結核等。

3.出汗部位

● 頭汗:以頭面部出汗為多, 是肝胃有熱及氣虛所致。 若兼有四肢發冷、氣短, 多為陽氣虛。 如果突然出現一側額頭出汗, 多是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 可能患有動脈瘤。

● 手足汗:心情緊張時會手腳出汗, 若非此因而經常兩手潮濕和冰冷, 多因脾胃濕熱, 氣虛、腎虛所致。

4.汗的顏色

一般人的汗是無色的, 也可以略帶淡黃色, 這是正常人的汗色。 患有不同疾病的人, 汗色會因病而異, 其恰如症狀的指示劑。 人若服用了氯化鉀後, 汗液會呈紅色。 吃蛋黃、胡蘿蔔過量, 汗液會呈深黃色。

連結:一吃飯就出汗

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飲食性多汗症”。

主要表現在每次進食尤其是在進熱食或刺激性食物時, 大量的出汗。 一般多局限於口唇、前額、面頰、鼻部、頦下等部位, 嚴重者胸部及背部也可大量出汗。

進食停止後, 出汗現象則漸次減少至停止。 飲食性多汗症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 原發性多數自幼年開始發病, 主要原因是中樞神經失調, 使植物神經系統的汗腺分泌纖維過度興奮所致。 繼發性者多見於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如周圍神經受損傷等。 以上症狀一般不需治療, 也無有效療法。 病情嚴重者可行副交感神經阻斷手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