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缺鋅還要綜合來考慮。 比如, 食欲不好未必一定缺鋅, 因為這種厭食也可能屬於神經性厭食。 只有當其伴有其他症狀時, 才可能是缺鋅, 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通常缺鋅會出現的表現有:
1、亂吃奇奇怪怪的東西。 比如, 咬指甲、衣物, 啃玩具、硬物, 吃頭髮、紙屑、生米、牆灰、泥土、沙石等。
2、食欲不振。 孩子普遍食量減少, 有的還會感覺沒有饑餓感, 不主動進食。
3、長不高。 對於一歲以內的嬰兒, 由於還不具備表達能力, 所以家長的觀察非常重要。 孩子一歲以內是身高增長的第一個高峰期, 每個月都會至少增長2—3釐米,
4、指甲出現白斑, 手指長倒刺, 出現地圖舌(舌頭表面有不規則的紅白相間圖形)。
5、多動、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
6、頭髮長得慢。 這一點家長常常會忽略。 比如, 有的孩子頭發長了大半年都不用理, 這很可能是缺鋅造成的。
7、口腔潰瘍反復發作。
8、特別容易感染病毒。 比如, 經常感冒發燒, 反復呼吸道感染, 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 出虛汗, 睡覺盜汗等。
如今, “補鋅”已成為人們繼補鈣之後, 關注的又一熱點話題。 不論是發育期的兒童、懷孕的媽媽、忙碌的白領, 還是體質大不如從前的老人, 似乎都在想著法子“補鋅”。 於是,
專家說, 真正缺鋅的人很少, 大多數人都不需要額外補充。 兒童過量補鋅不但起不到促進孩子生長的作用, 反而會引起中毒, 可能影響生長發育。
據介紹, 0至6個月的嬰兒每天只需要1.5毫克鋅, 7至12個月的嬰兒為8毫克, 之後隨年齡增長, 對鋅的需求量緩慢遞增, 到14至18歲時增至最高量19毫克。 一旦過了18歲, 人體對鋅的需求量就會下降, 每天只需要攝入11.5毫克就夠了。
鋅在很多食物中都存在, 因此李惠明教授認為, 只要正常飲食, 就不會出現缺鋅問題。 “只有長期嚴重偏食、素食、營養不良的人才有可能缺鋅。 ”
對於不缺鋅的人來說, 額外補充有可能造成體內鋅過量, 從而引發代謝紊亂, 甚至對大腦造成損害。
專家強調, 缺鋅不嚴重時, 藥補不如食補。 最好的方法是多吃動物肝臟、瘦肉、蛋黃和魚類等富含鋅的食物。 如果要服用補鋅產品, 則要注意兩方面:一是不能與牛奶同服;二是不能空腹服用, 應該在飯後吃。
此外, 體內鋅含量過高, 可能會抑制機體對鐵和銅的吸收, 並引起缺鐵性貧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過量的鋅很難被排出體外。 ”
那麼, 如何才能確認自己是否缺鋅呢?
專家提醒, 社會上一些關於兒童頭髮黃、有多動症傾向;成年人老睡不好、記不住事就是缺鋅的說法, 其實都很片面。 要明確是否缺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