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慢腎衰患者服用人參有學問

 

近代研究證實人參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人參式, 它具有刺激造血器官, 升高周圍血液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水準;促使血清抗體產生, 提高免疫功能;提高尿肌研的排泄量;可以抗休克, 對血壓有雙相調節作用;能提高血清鈣, 顯示其在藥理上與抗驚厥藥有協同作用。
(1)益氣生血:腎衰患者每現血虛之症, 如面色萎黃無華, 眼瞼及唇甲蒼白, 心悸氣短, 頭目眩暈, 舌淡脈細等。 李東垣曾調:“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 蓋血不8生, 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 陽生則陰長, 血乃旺矣。 若陰虛單補血, 血無由而生, 無陽故也。 ”因而在補血劑中常伍人參以益氣生血,

且宜常服。 我們曾治一慢性腎衰女性患者, 入院時血紅蛋白49克/升, 其繼發性貧血較為嚴重。 經予紅參每日10克水煎服, 並配服麥味地黃湯日1劑, 治療41天複查血紅蛋白升至87克/升。 出院時囑其續服紅參, 目前病情尚屬穩定。
(2)益氣解表:“衛氣出於下焦”, 慢性腎衰患者腎氣衰憊必致衛虛不固, 易罹外邪侵襲而現表證。 若一味發汗, 不但氣虛鼓動無力, 無以作汗達邪, 且強發其汗必更傷陽氣。 所以凡遇氣虛感受風寒之證, 當益氣以資汗源, 以利鼓邪外出, 且邪祛正安, 益氣不為補虛, 實為祛邪之用。 如人參敗毒散、參蘇飲, 均以人參配人疏散風寒之劑中用之, 以此益氣達邪。 正如《本草經流》所雲:“邪氣之所以久留而不去者,
無。 真氣虛則不能敵, 故留連而不解也, 茲得補而真無充實, 則邪自不能容。 ”
(3)益氣補虛:用於關格虛損期, 對臨床表現為神疲嗜睡、乏力身倦、少氣懶言、舌淡胖、邊有齒痕、脈虛弱等氣虛之症者, 可首選人參作為益氣補虛之用。 若證屬氣陰兩虛, 可用參茂地黃湯(《沈氏尊生書》)益氣養陰以圖緩衝, 每收良效。 其中偏于氣虛或氣陰兩虛並重者可用人參10~12克另煎選入藥液中服用;若偏于陽虛者, 人參墾宜小, 一般3~6克, 或選西洋參養陰益氣, 無溫燥之弊更為適宜, 方法亦是另煎兌入藥液中。
慢性腎衰患者後期波及于心而出現心悸、征件、氣短、脈虛數或結代諸心氣虛症, 可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 即生脈散。
(4)固脫救急:人參大補元氣,
可挽救氣脫危證。 當尿毒癥終末期患者卒然出現虛脫, 汗出, 脈微欲絕證之時, 可以大劑人參15~30克煎場頓服或配以制附片6~12克煎湯送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