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初一開始, 兒子對貨幣的使用價值有了更充分的認識, 對錢的欲望也變得越來越強烈。 平日裡, 雖然我們會給兒子一些零花錢, 但他並不知足(這恐怕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吧), 總想靠耍些小聰明來進行“創收”。 比方說, 我們讓他幫家裡買些小東西, 他就會“有計劃、有預謀”地“吃回扣”:明明是12元的東西, 他報帳15元;他媽給他50元到超市買一桶調和油, 明碼實價的42元, 買回來後, 他就會裝傻似的把剩下的錢都“袋袋平安”了。
對兒子這種明目張膽的欺騙性“走私”行為, 我總覺有些不妥。 好幾次, 剛要對他進行批評教育,
思前想後, 這育兒教育還得採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與其“堵”, 不如“疏”。
一天晚上, 瞅著兒子剛做完功課的空當, 我決定和兒子來次促膝談心:“俗話說, 無功不受祿, 你想掙些零花錢, 本也無可厚非, 但錢須取之有道, 只有通過自己的正當勞動,
此後, 平日只喜歡玩電腦遊戲的兒子, 開始潛心鑽研起電腦打字來。 每天做完作業, 複習好功課, 兒子就開始背字根, 並在電腦上進行實機操作, 有時吃著飯還在念念有詞。 弄得妻在一旁埋怨道:“兒子的學習這麼緊,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 兒子的打字水準一日比一日提高了。
由於工作的關係, 我時常出差在外。 過去出差, 因為沒有手提電腦, 不管有沒可寫的東西, 一般我都封筆不動了。 但現在, 有了兒子這個堅強的“後盾”, 即使出差在外, 我也會經常利用空閒的時間寫寫手稿, 回來後, 把那些塗得烏七八糟的手稿交給兒子, 一會兒, 就變成乾淨清爽的印刷體了。
從此, 我寫稿, 兒子打稿, 父子兵上陣,
一次, 我的兩位女同事來家裡玩, 當得知兒子在家打工掙錢的事後, 卻一致認為我的這種教育方式不好:一來可能影響孩子的正常學業, 二來容易養成孩子斤斤計較的習慣。 她們說, 兒子給老子做事、幫家裡做家務天經地義, 還講什麼報酬呢!但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在西方發達國家, 做父母的與兒女之間, 既有親情的交流, 也有市場觀念與價值觀念的培植, 孩子幫父母做事, 父母付給他們相應的報酬, 這是很自然的事。 我對同事說:“逐利是人的本性, 是實現自我發展的最大驅動力。 孩子大了, 要走向社會, 他們將面對的市場經濟規律是:按勞取酬, 公平交易。 因此,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掙錢’教育,
事實證明:兒子在打工掙錢過程中, 幹得愉快, 掙得舒坦, 學得有勁, 在多方面都有了新的長進。
首先, 兒子的自覺勞動意識在不知不覺間增強了。 平時, 我和妻子白天要上班, 午飯就各自在外面吃, 一家人只聚在一起吃晚飯。 這次兒子放暑假, 他竟破天荒主動提出要承包家中的晚餐, 好讓他媽在勞碌一天后, 不再為家務事操勞。 面對如此“殷勤”的好兒子, 我自然會識相地給他一些“陽光下的利潤”, 至於多少,當然要視當日的烹調水準而定了。在正當報酬的激勵下,兒子理所當然地潛心鑽研起菜譜來,從不會做飯炒菜,到自詡已達到“三級廚師”水準,兒子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其次,在電腦技術方面,他的長進更令人刮目相看。前不久,在學校舉行的電腦打字和製作表格的比賽中,自稱“沒有發揮最佳水準”的他,還是捧了個亞軍回來。
與此同時,過去只偏愛數理化的他,由於經常幫我打稿子,接觸文字多了,對寫作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稿子的時候,他開始會對某些用語、某段描寫或某種構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最近一次家長會,兒子的班主任說,過去作文水準一向中等偏下的他,現在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對兒子的進步欣喜不已,他也不無得意地對他媽說,經常給老爸打稿子,看得多了,不會寫也會“偷”了。前幾天,兒子寫的一篇文章在《華西都市報》“校園版”刊登了,有朋友來家時逗他:“你那篇文章呀,八成是你爸給改出來的吧?”“他改出來的?”兒子挺不服氣的,他快速反擊道,“告訴你吧,我爸不少的文章還是我改出來的呢。”朋友聽後,不由得哈哈大笑。看著逐漸長大成熟的兒子,我心裡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專家點評:在如何對待孩子在家裡打工掙錢的問題上,有人認為這種教育方式“一來可能影響孩子的正常學業,二來容易養成孩子斤斤計較的習慣”,何況“幫家裡做家務天經地義,還講什麼報酬呢”;有人則認為“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掙錢’教育,要讓孩子形成這麼一個觀念: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兩種觀點似乎各有各的道理,那麼究竟孰錯孰對?這就要看家長如何把握獎勵的尺度了。
在國外,許多家庭通過付給孩子報酬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勞動。這種做法是否適用於所有的家庭呢?在這個問題上,若家長能做到獎勵適當有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文中的父親,他的尺度就把握得非常好。在發現孩子利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錢財時,他並沒有採取粗暴的態度,而是採取疏導的方法,以勞動報酬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從正當的途徑賺錢。他沒有對孩子過分地溺愛,也沒有無休止地給予獎勵,而是合理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發揮潛能,以自己的勞動換取相應的報酬。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正好符合了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渴望得到別人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報酬,作為孩子出色完成任務的獎勵,一方面,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他們“按勞取酬,公平交易”的觀念,讓他們知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細細品味勞動的艱辛和喜悅,讓孩子學會在付出與收穫中成長很重要。
但是,倘若家長盲目地“依葫蘆畫瓢”,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以金錢的形式作為回報,甚至無條件地增加報酬的額度,教育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在金錢的利誘下,孩子將原本就應當自覺完成的事情(如做作業、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間等),也作為索取報酬的條件,就容易形成“斤斤計較”的習慣。家長缺乏原則,過分強調物質獎勵的做法,無疑增加了孩子對金錢的欲望,使他們對錢的認識走向極端,以為錢是萬能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解決。矯枉過正的結果,可能使孩子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產生金錢至上的意識,並成為金錢的奴隸。
任何事情都有其雙面性,關鍵在於運用得當。
編輯推薦:
零花錢 培養寶寶理財意識的搖籃
不同年齡寶寶財商培養方案
5―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至於多少,當然要視當日的烹調水準而定了。在正當報酬的激勵下,兒子理所當然地潛心鑽研起菜譜來,從不會做飯炒菜,到自詡已達到“三級廚師”水準,兒子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其次,在電腦技術方面,他的長進更令人刮目相看。前不久,在學校舉行的電腦打字和製作表格的比賽中,自稱“沒有發揮最佳水準”的他,還是捧了個亞軍回來。
與此同時,過去只偏愛數理化的他,由於經常幫我打稿子,接觸文字多了,對寫作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稿子的時候,他開始會對某些用語、某段描寫或某種構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最近一次家長會,兒子的班主任說,過去作文水準一向中等偏下的他,現在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對兒子的進步欣喜不已,他也不無得意地對他媽說,經常給老爸打稿子,看得多了,不會寫也會“偷”了。前幾天,兒子寫的一篇文章在《華西都市報》“校園版”刊登了,有朋友來家時逗他:“你那篇文章呀,八成是你爸給改出來的吧?”“他改出來的?”兒子挺不服氣的,他快速反擊道,“告訴你吧,我爸不少的文章還是我改出來的呢。”朋友聽後,不由得哈哈大笑。看著逐漸長大成熟的兒子,我心裡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專家點評:在如何對待孩子在家裡打工掙錢的問題上,有人認為這種教育方式“一來可能影響孩子的正常學業,二來容易養成孩子斤斤計較的習慣”,何況“幫家裡做家務天經地義,還講什麼報酬呢”;有人則認為“應該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早期的‘掙錢’教育,要讓孩子形成這麼一個觀念: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兩種觀點似乎各有各的道理,那麼究竟孰錯孰對?這就要看家長如何把握獎勵的尺度了。
在國外,許多家庭通過付給孩子報酬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勞動。這種做法是否適用於所有的家庭呢?在這個問題上,若家長能做到獎勵適當有度,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文中的父親,他的尺度就把握得非常好。在發現孩子利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錢財時,他並沒有採取粗暴的態度,而是採取疏導的方法,以勞動報酬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從正當的途徑賺錢。他沒有對孩子過分地溺愛,也沒有無休止地給予獎勵,而是合理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發揮潛能,以自己的勞動換取相應的報酬。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正好符合了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渴望得到別人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報酬,作為孩子出色完成任務的獎勵,一方面,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他們“按勞取酬,公平交易”的觀念,讓他們知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細細品味勞動的艱辛和喜悅,讓孩子學會在付出與收穫中成長很重要。
但是,倘若家長盲目地“依葫蘆畫瓢”,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以金錢的形式作為回報,甚至無條件地增加報酬的額度,教育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在金錢的利誘下,孩子將原本就應當自覺完成的事情(如做作業、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房間等),也作為索取報酬的條件,就容易形成“斤斤計較”的習慣。家長缺乏原則,過分強調物質獎勵的做法,無疑增加了孩子對金錢的欲望,使他們對錢的認識走向極端,以為錢是萬能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解決。矯枉過正的結果,可能使孩子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產生金錢至上的意識,並成為金錢的奴隸。
任何事情都有其雙面性,關鍵在於運用得當。
編輯推薦:
零花錢 培養寶寶理財意識的搖籃
不同年齡寶寶財商培養方案
5―12歲是兒童理財教育的關鍵期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