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實用!學齡前兒童的性格培養

學齡前兒童的性格如何培養?

(1)0-2歲

這個階段是培養信任感、安全感的關鍵期。 如果發展得好, 在性格中就能有希望、樂觀、自信的品質;發展得不好, 則會形成悲觀、多疑、敏感、自卑的性格特點。

(2)2-4歲

發展得好, 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 負責, 自控與自豪感。 發展得不好容易使孩子產生失控、害羞感、自我懷疑、苦惱, 自尊低等。

(3)4-6歲

如果孩子表現出的主動探索行為受到鼓勵, 孩子就會發展出主動性, 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有目標的人奠定基礎。

怎樣培養孩子好的好習慣、好品質?

0-2歲是培養孩子的信任感、希望感的關鍵期,

母親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不是靠語言, 而是行動。 孩子餓了, 母親能及時餵奶;孩子大小便了, 母親能及時更換;孩子想動了, 母親也跟著動。 總之, 此時的孩子能心想事成, 不長時間感到痛苦, 他就會信任世界、母親和他人。 如果他的需求總不能及時得到滿足, 漸漸就會產生絕望感、悲觀感、多疑、自卑等。

2-4歲培養自主性和主動性的方法原則一樣, 就是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同時設置底線, 就是什麼事可以做, 做得什麼程度可以被接受。 讓孩子為所欲為的目的是讓他們的天性得到釋放、潛能得到發揮、心情愉快、幸福, 感到這個世界是美好而又可控的。 當然, 父母也要設置界限, 哪些事是絕對不可以做的,

如玩火、闖紅燈, 那些事是不能過度的, 如吃東西不能吃太多、看電視不能看太久。 於是, 孩子們也學到了有很多事是不可以碰的, 但大多數事情是可以幹的, 但必須有節制。 如果對孩子限制過多, 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 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時間很可怕, 陌生人很可怕, 以後註定是個宅男宅女;相反, 對孩子的欲望如果沒有任何限制, 那他就不會尊重法律法規, 不尊重長輩、權威, 長大會遇到大麻煩。

4-6歲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發掘興趣和天份, 培養孩子的能力感, 為勤奮、韌性和自尊奠定基礎。 如果孩子的探索心、獨創行為和想像力被家長笑話, 那麼孩子就會形成內疚感, 逐漸失去自信心。 如果孩子被管教控制得太嚴, 孩子會逐漸失去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欠缺創造力和目標。

不過最應該注意的一點是:管教孩子永遠都應該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上。 幾乎99%的失敗管教都是親子關係沒有建立好。 那麼,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答案是, 用孩子最喜歡的愛語去愛他(她):身體接觸、讚美與鼓勵、共用的時間、禮物、無償服務(奉獻)。 父母可以使用孩子最喜歡的愛語, 也可以五種都用。

父母教育孩子是需要下功夫的, 那麼怎樣改變自己呢?

有一個2歲孩子的母親, 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很叛逆, 不聽話, 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母親感到很焦慮、無助, 沒有什麼好辦法來改變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 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 因為他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是不需要改變的, 不叛逆反而不正常。 有些母親是不瞭解孩子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 瞭解以後就不焦慮了。 但這位母親瞭解了以後還是會焦慮緊張, 這就是她自己的問題了。

通過諮詢, 她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對孩子的叛逆、不聽話如此焦慮:她的母親就很嚴厲, 從小對自己管教很嚴, 如果不聽話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所以她內心對不聽話、叛逆充滿了恐懼, 這也表現在她對孩子的表現上。 如果這位母親不做出內在改變, 她的孩子將來也會跟她一樣。 還有一個例子是3歲孩子的母親, 對孩子的不禮貌、見人不打招呼、別人問候他也愛理不理的行為十分惱火, 感覺很丟臉, 天天說也沒用。 經過諮詢, 發現母親雖然在外面很禮貌,

但在家裡, 夫妻之間卻不是很禮貌, 回家或出門也不彼此問候, 孩子的父親經常對該母親的問話不予理睬。 孩子很聰明, 學到了這些應對方式。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同一問題: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如果自己做不到, 孩子也很難做到。 但父母要想做出改變, 光靠看書是很難的。

父母之道的培訓班大致有兩類:一類就是老師教給你一些兒童心理、性格培養方面的知識, 然後就“拜拜”了, 任你自生自滅;還有一類是在教授你相關知識的同時, 還幫助你做出改變, 比如通過定期的成長小組活動、會員的活動等, 檢驗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相關知識的狀況, 有哪些障礙得不到解決, 問題出在哪裡, 理解的誤區在哪兒?

如果是前一類培訓班, 我覺得效果跟自學效果差不多;但如果是後者,則效果大大滴不同!為什麼呢?因為父母要成為一個好的教育家,意味著以身作則,意味著自己要做出改變,甚至很大的改變,這絕不是看幾本書、聽幾次課就能改變的。你需要有個組織、環境,經常交流應用相關知識的經驗、體會,有專業的老師在理論上做出指導,提高你的覺察力。這實際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把你原來的性格缺陷修正的過程。比如接納、傾聽是建立親子關係的基本功,你看完書、聽完課也覺得很有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你可能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怎麼辦?很可能又回到老路上,自生自滅了。

我覺得效果跟自學效果差不多;但如果是後者,則效果大大滴不同!為什麼呢?因為父母要成為一個好的教育家,意味著以身作則,意味著自己要做出改變,甚至很大的改變,這絕不是看幾本書、聽幾次課就能改變的。你需要有個組織、環境,經常交流應用相關知識的經驗、體會,有專業的老師在理論上做出指導,提高你的覺察力。這實際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把你原來的性格缺陷修正的過程。比如接納、傾聽是建立親子關係的基本功,你看完書、聽完課也覺得很有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你可能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怎麼辦?很可能又回到老路上,自生自滅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