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厭食讓家長們煩惱不已。 那麼家長們該怎樣讓寶寶有個好胃口呢?為什麼寶寶會出現厭食呢?本文我們一起來看看。
常見的病因有不良飲食習慣, 感染, 胃腸道疾病, 代謝及內分泌疾病, 以及營養障礙, 包括近年較為增多的維生素A、D 中毒等。
小兒科古稱“啞科”, 就是說小兒不會自己說出哪兒不舒服, 為看病帶來困難。 傳統中醫兒科看重望診, 尤其看重望面色。 脾虛的小兒面色不好, 可以描述為“面色無華”、“面色萎黃”。 小兒常脾虛。 現代醫學也認為小兒消化機能發育不健全, 加上營養吸收的負擔重, 導致小兒消化不良很多。
小兒胃口差, 還偏食, 身高體重比別人低, 平時感覺沒有力氣, 多吃後常常便溏, 帶不消化食物。 而且孩子面色無華、頭髮稀黃, 切診感到腹壁、上臂肌肉鬆弛。 這就是脾虛, 治擬健脾益氣、消積助運。
處方為:太子參12克、炒白術9克、炒薏苡仁15克、焦山楂10克、木香6克、益智仁6克、炙甘草10克, 6劑, 水煎服。
家長在家需要保證寶寶每天均衡營養即可, “肉菜魚蛋果奶”, 每天不缺, 就是最好的營養。 但是工廠生產的食品都少吃。
厭食的小兒很普遍, 給餵養帶來困難。 面色不好, 很多就是厭食引起的。 中藥調理厭食很好。 看看小兒舌苔, 如果舌苔厚, 稱為脾虛濕困, 要用芳香化濕的中藥, 比如砂仁、豆蔻;如果舌苔光滑、或者花剝如地圖, 稱為胃陰虧虛,
“脾胃為後天之本”。 關注小兒的脾胃, 即小兒消化吸收的情況, 是小兒生長發育的要點。 許多家長認為自己小孩的抵抗力不強, 容易感冒, 面色不好, 就需要從調理脾胃著手, 治療擬補益脾肺, 處方舉例:黃芪30克、炒白術9克、炒薏苡仁30克、木香6克、石斛12克、炙甘草10克, 適宜6歲小兒, 用於面色不好、經常感冒。 當然, 戶外陽光運動最好。
一般服用的健脾方, 適合胃口較差、大便常溏、面色無華, 不妨試試無礙(以6歲為例):太子參10克、炒白術9克、炒薏苡仁30克、石斛6克、木香6克、焦山楂10克、炙甘草6克、砂仁3克。 脾虛食療, 紅棗湯、米仁(薏苡仁)粥、山藥塊、八寶粥等,
因此, 家長們應該掌握好上面的方法, 這樣可以改善寶寶的胃口, 讓寶寶有個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