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病毒可以在巨核細胞內快速複製, 導致巨核細胞受病毒侵害而引起血小板減少;病毒相關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血小板免疫性破壞也是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減少的機制之一。
可致血小板減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風疹、單純皰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貓爪熱、登革熱等。 肝炎病毒還可直接入侵早期多能幹細胞而引起損害, 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細菌感染
嚴重細菌感染所致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以導致血小板減少;細菌入侵骨髓革蘭陰性菌的內毒素對骨髓巨核細胞的毒性作用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許多細菌感染可致血小板減少, 包括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敗血症, 腦膜炎雙球菌、菌血症、傷寒、結核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布氏桿菌病。 細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或使血小板破壞增加, 也可由於毒素影響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 總之, 單純血小板減少患者, 如有明確的感染徵象, 要考慮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