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明朝著名的藥物學家和醫學家。 在養生方面, 李時珍宣導“防重於養, 未老養生”的未病思想, 這正是如今“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流行觀點。
李時珍的養生學說博大精深, 藥膳養生是其精華所在。 藥膳, 簡而言之就是把食物與藥物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 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色香味俱全的特殊菜肴。 通常以蔬菜、肉類、蛋類、乳類及水產品等為主要原料, 配以適當的藥物。 這是中醫“藥食同源”、“醫養同理”的理論產物。
注重食藥方面的禁忌
李時珍“寓醫於食”, 既將藥物作為食物,
李時珍主張用不同性質食物糾正或調理人的體征或病態, 通過調節生理平衡, 防止生病, 對已經出現的寒、熱、虛、實等情況, 及時採用食療加以調治。
李時珍還主張食藥配合, 互為輔佐, 一是先攻後養, 以藥攻下邪氣, 隨後以食物修補正氣, 常用米湯、米粥補胃養氣;二是消減藥物的毒性, 如治療頭痛、頭風, 取附子與綠豆一起煮, 綠豆煮熟後放棄附子不用, 只服綠豆。
李時珍非常注意食藥方面的禁忌。 食物之間的禁忌, 如吃瓜類禁止吃油膩大葷, 以防滑腸腹瀉, 消化不良;二是藥物之間的禁忌, 如服中藥煎劑時, 禁止吃豬肉、豬油、狗肉、羊肉等動物脂肪和蔥、蒜等腥躁之物。
認為粥是最佳滋補品
在李時珍諸多的養生方法中他特別推崇藥粥養生,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
李時珍認為, 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 在養生保健方面都有著特殊的功效。
李時珍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 空腹虛, 穀氣便作, 所補不細, 又極柔膩, 與腸胃相得, 最為飲食之妙也。 ”李時珍認為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 “藥以去之, 食以隨之”,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所以, 李時珍特別推崇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乃粥也”, “日食二合米, 勝似參芪一大包”。 可見食粥養生對人的重要。 從現代許多長壽老人的經驗中也能驗證李時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論。
藥粥製作得法與否, 不僅影響味道, 還直接影響其養生治病的效果。 古人講究擇米、火候。 李時珍認為, 大米、小米利小便, 止煩渴, 厚腸胃;糯米、黍米益氣, 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 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 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併煮粥, 並擱涼後食用, 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