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夏天濕困 中焦按摩可助化濕健脾

在夏天, 一些人會出現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噁心、大便稀溏、全身乏力、舌苔白膩等症狀, 中醫認為這些症狀屬中焦濕困, 治療應從脾胃入手。 根據中醫經絡腧穴的理論, 按摩手足陽明經有清熱健脾作用, 足太陰脾經有化濕健脾作用, 因此不妨自行按摩這些經絡上的足三裡、陰陵泉、曲池等穴位, 既健脾又去濕清熱, 能改善以上症狀, 達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 它是治療消化系統病的常用穴。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通俗地說, 它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

可促進食欲, 經常按摩它有健身強體的作用。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 在小腿內側, 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 有運中焦、化濕滯的功效, 適當按摩, 可以利小便, 讓體內的濕邪從小便而出, 從而有利於脾的氣機運行恢復。

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 有清熱作用。 夏天按摩能清暑熱, 可預防與治療中暑。

以上穴位操作方法:操作者以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放在穴位上, 其餘四指自然放鬆, 分別按順時針、逆時針揉動各2~3分鐘, 手法宜輕柔、穩健、有滲透力, 可以間隔5分鐘後再進行按摩, 按摩時間總共以每穴5~10分鐘為佳。

推薦閱讀:

豆類蔬菜能化濕補脾

中醫認為, 豆類蔬菜的共性是性平、有化濕補脾的功效, 對脾胃虛弱的人尤其適合。

但是, 根據種類的不同, 它們的食療作用也有所區別。

夏季避暑常識 讓你耐得住高溫

夏季高溫很容易讓人中暑, 如果你感到頭暈、眼花、頭痛、噁心、胸悶、煩躁等症狀, 你可能就中暑了。 一旦出現中暑症狀, 我們應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找一個陰涼處坐下休息。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