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何為中醫學上的"治未病"

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 而且要防病, 不但要防病, 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 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 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 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 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 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 所以明攝生之理。 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 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 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 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

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于未然, 強調攝生, 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 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①攝生防病。 《黃帝內經》中“正氣記憶體, 邪不可幹”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 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 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 只有強身才能防病, 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 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 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 沒有雜念。 精與神守持於內, 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 心胸開朗, 樂觀愉快, 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 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 要及時避開,

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 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 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 生活起居有規律, 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 同時還要節欲保精。 反對“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否則, 就會導致疾病、早衰。 此外, 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 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 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②既病防變。 疾病發生後, 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 掌握疾病由表入裡, 由淺入深, 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 爭取治療的主動權, 以防止其傳變。 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 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 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 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 《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此處所謂“未發”, 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 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 類似于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 在這種情況下, 及時發現, 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 《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 ……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謂也”。 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 把握時機, 予以治療, 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