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內傷七情”是如何致病的

七情致病的條件

(1)外界的不良刺激

由於七情是人對現實的物件是否符合人的要求和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體驗。 因而, 客觀事物及其變化作用於人可以產生不良刺激。 如社會動盪, 個人政治地位、經濟狀況的變遷, 親人的生離死別, 工作上的困難, 家庭風波, 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及自然氣候、生產環境的影響等, 均可誘發異常的活動, 或造成不良的心境。 如果這種不良刺激過激過久, 而人又不能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堅定的行為方式來控制情緒, 不能樹立遠大理想與堅定信念來駕馭不良心境, 就可以成為致病因素,

使人發病。

(2)臟腑氣血失調

客觀事物的刺激只有通過臟腑功能活動才能反映出七情的變化, 而臟腑的功能活動又依賴于氣的溫煦、推動和血液的濡潤、滋養, 所以, 七情又是臟腑氣血功能活動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現。 因而, 臟腑氣血失調, 又可繼發產生異常情志。 如肝病患者疏泄功能失職, 常可出現情緒抑鬱不樂, 多疑善慮, 或心煩易怒;心病患者藏神功能失職, 常可出現心悸不安, 哭笑無常或精神情緒異常等症。 所以, 臟腑氣血失調也常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條件。

(3)心理特徵與身體素質

個體的性格差異是人體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 性格差異與情志致病具有-定的關係。 性格樂觀者, 常表現為喜志, "喜"是-種積極情緒,

"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通利"(《素問》)。 氣血和平, 正氣充盛, 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有利於疾病的痊癒。 《靈摳。 論勇》根據人之勇、怯不同性格, 結合體態、生理特徵等, 將人分為勇者與怯者兩大類型。 心、肝、膽功能旺盛, 體質健壯者勇, 勇者氣血暢行, 可以防禦或消除驚恐等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 故雖外界刺激, 事過則已, 常不病;心、肝、膽功能衰減, 體質弱者怯, 怯者心虛膽怯, 不僅易驚善恐, 而且易致氣血壅滯留著, 因而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保持時間也較久, 易於情志致病。

大體說來, 屬陽性體質者, 陽盛于陰, 在性格氣質特徵上多自信、興奮、多喜、無憂無慮、多怒、外向性等;屬陰性體質者, 陰盛于陽, 在性格氣質特徵上多呈現抑鬱、悲憂、沉靜、內向性等。

由於個體性格和體質等的差異, 所以, 在同一事物的刺激下, 有的人不致形成暴風雨般的激情或保持持久的情緒狀態;有的人易罹患情志內傷疾患。

${FDPageBreak}

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l)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過激過久, 可以直接損傷內臟。 情志傷髒, 既可表現為反傷"本髒", 呈現出相應臟腑氣機紊亂的病變規律;亦可"發無常分, 觸遇則發".

①反傷本髒: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 外界的刺激作用於相應的內臟, 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志變化, 故說七情分屬於五臟。 其基本規律是:怒為肝之志, 喜為心之志, 悲(憂)為肺之志, 思為脾之志, 恐(驚)為腎之志。 七情過激過久, 可以損傷相應的內臟。

其反傷"本髒"的基本規律是:"怒傷肝", "喜傷心", "思傷脾", "悲傷肺", "恐傷腎".這種傷規律又稱為"自傷".

②發無常分, 觸遇則發: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 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傷本髒, 導致臟腑氣機紊亂的規律、次序致病。 它可發無常分, 觸遇則發。 其一, 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髒:如暴怒傷肝, 亦可橫逆, 乘脾犯胃, 出現臌脹、飧泄、呃逆、嘔吐等症;思慮太過, 不但損傷脾胃, 亦能耗傷心血, 神失所養, 出現心悸、失眠多夢等症;過恐傷腎, 精傷不能上奉, 則水火失濟, 可出現心中煩、不得臥, 或心神不安、心虛膽怯等症。 其二, 多種情志可以同傷一髒:七情過激過久, 雖可分別傷及五臟, 但與心之關係尤為密切, 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主宰精神情志活動,

因而七情傷髒, 均先影響心神, 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產生種種病變。 此外, 由於肝的疏泄功能能夠調暢情志, 關係到機體全身氣機的運轉, 因而, 七情致病導致臟腑氣機紊亂, 必然影響到肝的疏泄功能發生太過或不及, 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發病機制的關鍵。 又由於脾胃為人體臟腑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 為氣血生化之源, 故各種情志傷髒, 常可損傷脾胃, 導致脾胃納運升降失常。 所以說, 情志所傷為害, 又以心、肝、脾(胃)和氣血的功能失調為多見。

(2)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致病傷及內臟, 主要是影響臟腑的氣機, 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 氣血運行紊亂。 不同的情態刺激, 對氣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七情影響臟腑氣機的病變規律, 《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僕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臟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動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素問》概括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思慮過度,則傷心脾,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僕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臟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動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